蓬莱学生品茶喝茶上课,学子课堂茶香伴读
清晨的阳光透过木格窗棂,在教室的青砖地上洒下斑驳光影。讲台上语文老师正吟诵着"寒夜客来茶当酒",坐在前排的林舟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——他想起昨天茶艺课上,那只白瓷盏里碧螺春的清香还在鼻尖萦绕。
这学期开始,蓬莱中学的课程表多了个特别安排:每周叁下午,所有学生都要到新建的茶艺教室上课。起初家长们议论纷纷:"这不耽误正课吗?"可当看见孩子带着茶具回家,有模有样地演示如何温杯、投茶、冲泡时,大家都发现这些少年似乎不太一样了。
茶香里的专注力
"注意水温,85度刚好能唤醒龙井的鲜爽。"茶艺老师轻抚着紫砂壶,二十几个学生屏息凝神。初叁班的王瑶曾经总是坐不住,现在却能安静地完成整套茶艺流程。她说等待茶叶舒展的过程,让她学会了"延迟满足"——这个词是从心理课上学来的,但在茶香中变得具体可感。
班主任李老师发现,自从开设茶艺课,下午第一节的课堂效率明显提升。那些原本昏昏欲睡的学生,现在会主动用盖碗泡茶提神。有次数学课上讲到黄金分割比例,几个学生立刻联想到茶壶嘴与壶身的最佳比例,引得数学老师又惊又喜。
窗外海棠花开得正盛,微风带着茶香与花香在教室流转。林舟在周记里写:"原来‘静水流深’不只是成语,看着茶叶在杯中沉浮,忽然就懂了什么叫厚积薄发。"
传统文化的新芽
历史老师把课堂搬到了茶室。讲到宋代点茶法时,学生们直接上手体验——用茶筅击拂茶汤,比赛谁打出的沫浡更持久。高二的陈宇在失败叁次后终于成功,兴奋地举着建盏给同学看:"原来《知否》里演的都是真的!"
最让老师们意外的是,茶艺课居然改善了亲子关系。许多学生回家教父母泡工夫茶,原本沉默的饭桌上多了茶香与话题。张明轩的爸爸特意给学校写感谢信,说儿子现在周末不再沉迷游戏,反而缠着他要去茶城选茶叶。
生物课上,同学们把不同茶类的发酵程度做成对比图;作文课上,对于茶香的描写不再千篇一律。那片小小的绿叶,就这样悄悄串联起各科知识。
暮春时节,学校举办了一场特别的茶会。学生们自己布置茶席,用新采的槐花做茶点。初叁的刘雨薇手法娴熟地演绎着凤凰单丛的冲泡,滚水注入时升腾的茶雾里,她看见听课的家长眼中闪着光。或许他们发现,这些孩子泡茶时专注的神情,已经很像那么回事了。
夕阳西下,茶室里的器具收拾得整整齐齐。值日生最后检查门窗时,看见黑板上还留着清晨写的陆游诗句:"晴窗细乳戏分茶"。不知谁在旁边添了句俏皮的批注——"比奶茶酷多啦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