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密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的类似称呼
一个别称的由来
第一次听到“炮楼”这个说法,还是我刚来高密大学城读书那会儿。一个学长指着一片出租房密集的区域,随口就说:“走,回咱的‘炮楼’去。”我当时就愣住了,脑子里瞬间浮现出抗战电影里那种高高耸立的军事工事,这跟眼前这片密密麻麻的居民楼,怎么也联系不到一块儿啊。
后来待久了,才慢慢品出这个称呼里的那点意思。你想啊,大学城周边这些专门租给学生的房子,盖得那叫一个“ economize 空间”。楼与楼之间离得特别近,窗户对着窗户,有的地方两个人站自家窗台,都能隔空握个手。楼层呢,普遍不高,但显得很敦实,一栋挨着一栋,从远处看,那轮廓还真有点像旧时的炮楼群。这称呼,带着点学生们的自嘲和幽默,就这么传开了。
“炮楼”这个词,本身不带什么褒贬,它更像是一个代号,一个我们学生之间心照不宣的暗号。它精准地抓住了那片建筑的外形特点,也承载了无数学生的集体记忆。说起“晚上回炮楼”,大家都明白指的是回大学城周边的出租屋,有一种秘而不宣的亲切感。
邻近区域的“花名”
既然大学城核心区有了“炮楼”这个花名,那它邻近的区域,自然也不会“幸免”。这些地方的称呼,同样来源于学生们的观察和生活。
比如说,隔了一条马路,有个稍微新一点的小区,因为外墙贴的是那种偏暖色的瓷砖,在阳光下看起来黄澄澄的。不知道是哪位才子开的头,大家就管那儿叫“黄金屋”。这名字起得,既形象又带着点美好的寓意,算是给枯燥的租房生活添了点诗意。每次有人说“我去黄金屋找个人”,听着就比说几栋几单元要好玩儿多了。
还有个地方更有趣,那片区域餐馆和小吃店特别集中,天南地北的风味都能找到,是学生们解决伙食和聚餐的宝地。因为一到饭点就人流如织,烟雾缭绕,香气四溢,大家就给那儿封了个名号,叫“烟火巷”。这名字,把那种热闹、嘈杂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感觉,描绘得淋漓尽致。去“烟火巷”搓一顿,成了周末最朴素的快乐。
你看,从“炮楼”到“黄金屋”,再到“烟火巷”,这些称呼都不是官方命名的,全是学生们自发叫出来的。它们就像是这片区域的民间地图,用最生动直白的语言,标注了不同地方的功能和特色。
称呼背后的年轻生态
为什么学生们这么热衷于给地方起外号呢?我想,这或许是一种构建归属感的方式。离开熟悉的家乡,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,用自己创造的词汇去命名周围的空间,这个过程本身,就是在宣告:“这里,是我们的地盘。”这些独特的称谓,成了连接彼此的文化纽带。
这些别称,也如实反映了学生们的需求和状态。“炮楼”对应的是居住空间的狭小和聚集;“黄金屋”或许寄托了对更好居住环境的些许向往;而“烟火巷”则直白地指向了美食与社交。每一个称呼,都是一个侧写,描摹出青春岁月里最真实的生活图景。
如今,虽然已经离开校园有些年头了,但偶尔和老同学聊起,还是会很自然地用到这些词。“还记得我们当年在‘炮楼’熬夜赶论文吗?”“‘烟火巷’那家麻辣烫不知道还在不在了。”话语一出,那些共同的记忆瞬间就鲜活起来。这些看似随意的称呼,早已超越了它们本身,成了我们那一代人青春记忆的索引,一提起来,往事便扑面而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