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鸭山小粉灯一条街,双鸭山粉色街灯小巷
这条街的前世今生
说起双鸭山小粉灯一条街啊,很多老住户都爱搬个小马扎坐在巷子口唠嗑。张大爷总眯着眼,用那带着东北腔的调子说:“早些年哪有什么粉灯啊,就是条普通老街,路灯昏黄,晚上八九点就没啥人影了。”他指着现在挂满粉色灯罩的老电线杆,“后来不知咋的,几家小店陆续换了粉色的灯罩,暖和和的,看着就舒坦。”
这变化倒不是谁刻意规划的,像野地里长出的花,自然而然的。起初是路口那家理发店老板娘,从城里带了批新潮装饰,顺手换上粉色灯罩。没成想,过往的行人总觉得这光晕特别,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。隔壁小吃店、文具店也跟风换上了,渐渐成了气候。如今整条街在傍晚亮起时,像条温暖的粉色河流,流淌在双鸭山的夜色里。
李阿姨在街角开了十几年杂货铺,她边整理货架边说:“你别看这双鸭山粉色街灯小巷现在挺热闹,当初可没少折腾。灯罩颜色深浅不一,有的偏玫红,有的近肉粉,看着乱糟糟的。”后来社区出面协调,选了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暖粉色,统一安装,这才有了现在和谐的模样。这种粉不扎眼,像旧照片里透出的柔光,把整条街的老建筑衬得格外温柔。
住在街尾的年轻人王昊告诉我,他小时候最怕晚上路过这里,黑漆漆的怪吓人。现在倒好,成了他们这帮年轻人拍照打卡的地儿。“特别是冬天,雪花在粉色的光里飘着,别提多好看了。”他说着掏出手机,给我看上周拍的雪景照片——粉色的光晕裹着晶莹的雪花,确实像童话里的场景。
街坊邻里的日常
傍晚五点半,双鸭山小粉灯一条街准时亮灯。这个时候,下班放学的、买菜遛弯的,都在这条不宽不窄的街上交汇。卖糖炒栗子的老陈守在街口,栗子香混着粉色的光,能把人的馋虫都勾出来。“我这摊位啊,就借着这灯光显得栗子特别饱满,”老陈憨厚地笑着,“大家都说,在这光底下,连糖色都看着更亮。”
再往深处走,能听见老王修表店里传来的评剧声。他的橱窗也映着粉色的光,那些精致的腕表在暖光下静静走着,像是有了生命。老王不太爱说话,但你若问他对于这条街的事,他会推推老花镜:“这光啊,不刺眼,看我修表正好。客人来了也觉得放松,不像别处白惨惨的。”
确实,走在这条街上,脚步会不自觉地放慢。可能是光影的缘故,也可能是街坊们从容的生活节奏感染了你。刘奶奶每天这时都会搬出她那把藤椅,坐在自家小店门前,看着往来行人。“这灯光柔和,不像那些白光,照得人脸发青,”她慢悠悠地说,“现在这条双鸭山粉色街灯小巷,倒成了大家的宝贝。”
最热闹的要数周末晚上。不只是年轻人,连附近小区的老人们也爱来散步。他们叁叁两两,沿着粉色的光带慢慢走,聊着家长里短。有时街心那片空地上,还会有几个跳广场舞的阿姨,在粉色灯光下,她们的舞姿都显得柔和了许多。
有意思的是,这条街的生意似乎也因此受益。开店的小赵说,自从整条街的灯光统一后,晚上顾客明显多了。“大家好像都愿意多逛会儿,不像以前匆匆来去。”他的文创小店摆满了各种双鸭山特色的纪念品,在粉色灯光下,每件物品都添了几分雅致。
夜色渐深,街上行人稀疏了些,但粉色的光依然温暖地亮着。偶尔有晚归的人骑车经过,车轮碾过光影,带走一片暖意。明天,当夜幕再次降临,这条双鸭山小粉灯一条街还会如期亮起,继续用它特有的方式,温暖着这座小城的夜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