辉县火车站小巷子,辉县车站小胡同记忆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4:35:53 来源:原创内容

站台旁的那条窄道

每次路过辉县火车站,我的脚步总会不自觉地朝那条小巷子拐过去。说它是小巷子,其实有点抬举了,就是两排老房子中间夹着的一条窄道,宽的地方能并排走两个人,窄的地方还得侧着身子过。可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地方,藏着火车站周围最浓的烟火气。

巷子口有个锈迹斑斑的路牌,字都快磨没了,只有本地人才晓得这里叫“车站小胡同”。刚走进来,感觉像是跨进了另一个年代。脚下的青石板被磨得发亮,下雨天会泛着湿漉漉的光。墙面斑驳得很,有地方石灰剥落了,露出里面红色的砖块。墙角长着厚厚的青苔,绿得发黑,用手一摸,软软的,带着一股土腥味。

巷子里的老面孔

往里走个十几步,就能闻到炸油条的香味。老李的早餐摊支在这里叁十多年了,他说那时候火车站还是绿皮车的天下。“现在高铁快了,人反倒不停留了。”他一边翻着油锅里的油条,一边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擦汗。巷子深处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,那是王师傅在修自行车。他的修车铺小得转不开身,工具挂满了整面墙,地上永远摊着拆下来的轮胎零件。

最让我惦记的是胡同中间那家旧书店。门脸小得可怜,要不是门口挂着块木牌子,根本注意不到。店主是个戴老花镜的大爷,整天坐在柜台后面听收音机。店里堆满了发黄的书本,空气里飘着纸页和霉味混合的特殊气息。我在这里淘到过1985年的列车时刻表,还有泛黄的老照片,上面是提着大包小包在辉县火车站等车的人们。

黄昏时分,巷子就活泛起来了。下班的人提着菜匆匆走过,自行车铃铛响个不停。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晚饭,炒菜的滋啦声、大人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此起彼伏。这时候的辉县火车站小巷子,不再是条单纯的通道,倒像个热闹的客厅,每个人都是熟客。

变了,又好像没变

去年听说这一片要改造,我心里咯噔一下。再回来时,巷子确实变了样——青石板换成了整齐的水泥砖,墙面也重新粉刷过,还装了统一的招牌。可走着走着,我发现老李的油条摊还在,只是换了个新油锅;王师傅的修车铺挪到了巷子口,工具还是挂得满墙都是;旧书店的大爷把收音机换成了智能手机,可店里依然堆着那座书山。

我突然明白了,这条辉县车站小胡同记忆之所以能留下来,不是因为房子没拆、路面没改,而是因为这些老面孔还在,这些日复一日的生活还在继续。火车站南来北往,送走了一拨又一拨人,只有这条小巷子像个守夜人,静静地待在喧嚣之外。

天色暗下来,巷子里的路灯一盏盏亮起。那是老式的昏黄灯光,不像站前广场那么刺眼,柔柔地洒在行人身上。我站在巷子中间,能同时看见两头——一头是灯火通明的辉县火车站新站房,玻璃幕墙亮堂堂的;另一头是深不见底的巷子深处,隐约传来电视声和说笑声。这条不起眼的小巷,就这么把新旧两个时代轻轻地连在了一起。

走出巷子时,我回头又望了一眼。它还是那样安静地卧在那里,像铁轨旁一道浅浅的皱纹,记录着所有经过辉县火车站的人和事。也许再过些年,它还会变,但我知道,有些东西是拆不掉的——比如清晨的油条香,比如午后的修车声,比如深植在很多人心里的,对于这条辉县火车站小巷子的全部记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