岑溪万达广场补座私人会所,岑溪万达广场补座私享会馆
这两天路过岑溪万达广场,总能看到础座那几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特别显眼。说真的,每次看到这栋楼,都忍不住好奇顶楼那片玻璃幕墙后面藏着什么。
上周和做建材生意的老陈喝茶,他神秘兮兮地跟我说起础座28层的私人会所。他说那地方连电梯都要刷特定卡才能上去,走廊铺着厚厚的羊毛地毯,走在上面一点声音都没有。老陈说到这儿突然压低声音:“不过啊,现在很多人都更爱去另一家了。”
新旧空间的不同氛围
我追问下去,才知道他说的是同栋楼的私享会馆。这两个地方明明在同一座大楼,给人的感觉却完全不一样。私人会所还是那种老派作风,深色实木门总是关着的,门口连个招牌都没有。而私享会馆倒是挺与时俱进,他们家在16层整了个空中花园,夏天还能在露天办小型茶会。
说来也挺有意思,这两家虽然都在岑溪万达广场补座,可来的客人完全不是一回事。私人会所那边多是些四十岁往上的老板们,谈生意喜欢在封闭空间里。而私享会馆的客人年纪轻不少,好多都是叁十岁左右的创业者和自由职业者。上次我在16楼等电梯,就听见两个年轻人在讨论要不要把下周的读书会放在这儿办。
其实现在的人啊,早就不是单纯找个地方喝茶谈事了。大家既要隐私,又不想太憋闷;既要档次,又讨厌摆架子。这话可不是我瞎说的,我有个开设计工作室的朋友,上个月刚在私享会馆包场办了客户见面会。他说那边的工作人员特别懂分寸,该出现的时候出现,该消失的时候绝对找不到人。
记得有回我陪朋友去础座办事,正好赶上私享会馆在办一个小型画展。他们的公共区域摆着七八幅油画,每幅画下面都装着暖黄色的射灯。虽然不像专业画廊那么讲究,但那种轻松自在的氛围,反而让来看画的人都挺放松的。
现在想想,同一个写字楼里能容纳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社交空间,这事儿本身就挺有意思的。有时候乘电梯上下楼,能感觉到整栋楼仿佛分成了两个世界——楼上是传统稳重的交际场,楼下是活泼现代的新空间。
前两天遇到之前提过的老陈,他笑着说现在自己两边都去。谈大生意还是去私人会所,想找点新灵感就去私享会馆坐坐。他说现在好多人都这样,根据心情和需要选择去哪个地方。看来啊,在岑溪万达广场补座这么一栋楼里,确实能找到适合不同场合的社交场所。
说起来,这种变化挺微妙的。就像我们穿衣服,正式场合要穿西装,平时聚会就想穿得舒服点。这两个地方正好满足了不同的需求,而且都在同一栋楼里,切换起来特别方便。有时候站在础座大堂等朋友,看着电梯数字上下跳动,忍不住会想,这会儿上去的人,是去哪一层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