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江大学城后街的服务,附近学府生活区的服务
要说大学四年最让人怀念的,除了教室和图书馆,恐怕就是学校后街那片热腾腾的小天地了。我当年在临江大学读书,对后街的感情,那可真是比高数课本还厚。这里的一切,似乎都围绕着我们这些学生的脉搏在跳动。
每天早上七点多,后街就醒了。早餐摊的阿姨都不用吆喝,那煎饼果子的面糊“滋啦”一响,混合着豆浆、包子的香气,就是最好的闹钟。你总能看见睡眼惺忪的学生,趿拉着拖鞋,循着味儿就来了。“阿姨,老样子,加个肠儿!”这种对话每天都在重复,简单,却让人觉得踏实。这儿的临江大学城后街的服务,说白了,就是知根知底,它知道你需要什么,甚至比你自己还清楚。
中午和晚上更是热闹。不到五百米长的街道,挤满了天南地北的小馆子。四川的麻辣烫、兰州的拉面、东北的锅包肉,还有本地的特色小吃,简直是个“舌尖上的中国”微缩版。我们这帮穷学生,聚餐的首选地永远在这儿。老板们都精明着呢,知道学生钱包不鼓,分量给得足,价钱也实在。有时候月底拮据,去相熟的老板那儿炒个菜,他还会多送一瓶饮料,嘴里说着“学生们不容易”。这种人情味儿,是任何高档餐厅都比不了的。
除了吃的,后街的服务生态简直是围绕着学生生活搭建的。打印店永远开到最晚,期末复习的资料、论文,总是在深夜被我们紧急送去“抢救”。那家小小的理发店,罢辞苍测老师可能剪不出什么时尚前沿的发型,但二十块钱洗剪吹,性价比无敌,是无数男生的“定点单位”。还有那间旧书店,我们卖掉不用的教材,又从那里淘来前辈的课本,知识的循环就在这条小街上默默完成。
你说它完美吗?也不尽然。街道是窄了点,下雨天地面会积水;卫生条件嘛,也不能要求它跟五星级酒店看齐。但奇怪的是,毕业多年后,想起来的就是这份带着烟火气的“不完美”。它不像大商场里那样规整划一,每家店都有自己的脾气和故事。这种附近学府生活区的服务,带着一种粗糙的生命力,它不刻意,却刚刚好地填满了我们青春里除了学习之外的所有缝隙。
现在偶尔开车路过,我还会特意摇下车窗看看。摊主换了一些新面孔,店铺的招牌也更新了。但那种熟悉的感觉没变,依然是为了一群又一群年轻人在运转。看着那些穿着军训服的新生,或是在为小组讨论争得面红耳赤的学弟学妹,我就觉得,这条街啊,它承载的早就不只是服务和买卖了。它更像是一个青春的驿站,用自己最朴实的方式,参与并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黄金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