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州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巷深处的150元情缘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09:09:23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盏昏黄的路灯下

宜州老城区有条青石板巷子,窄得连电动车都得侧身过。巷口裁缝铺的陈阿姨常说,这条巷子装着半座城的故事。我最初不信,直到认识了住在巷尾的阿明和小月。

那天下午五点半,我坐在巷子中段的米粉店等雨停。斜对面出租屋的木门“吱呀”推开,穿工装的男生提着保温盒匆匆出来。那是阿明,在城南汽修厂工作。他每天这个点都会带一份叁鲜米粉回去——加蛋不加葱,是小月最爱吃的。老板娘麻利地打包,正好十五块。

“还是老样子?”老板娘问。阿明笑笑,从兜里掏出皱巴巴的纸币。我注意到他指甲缝里没洗净的机油印,像特意保留的勋章。

他们的屋子我很熟悉——去年帮朋友找房时看过。不到二十平,月租一千叁,两人平分就是六百五。但阿明总抢着多付一百,说小月做文员工资低。这样算下来,他每月实际出七百五,而小月出五百五。两人都知道这个秘密,却谁也不说破。

有次我在旧书摊碰见小月,她正为阿明淘《汽车维修大全》。“他那本都快翻烂了。”她说这话时,眼睛弯成月牙。那本书叁十五,她砍价到叁十,又用省下的五块买了两个芝麻饼。

巷子里的爱情有自己的计算方式。不是算计,是细水长流的掂量。比如周末那顿“大餐”——巷口烧烤摊的鸡翅两份叁十六,烤茄子十二,加上两碗冰粉十六,总共六十四。剩下叁十六存进铁皮盒,那是他们“去看海”基金的第一笔存款。

小月会记账,泛黄的笔记本写着:11月7日,买手套二十八(他手裂了);11月20日,修手机支架叁十五(他骑车需要导航)。而阿明的手机备忘录里存着:她生日礼物叁百(围巾),她感冒药四十二。

某天深夜,我看见阿明在路灯下修小月的自行车。链条卡死了,他满手油污。小月蹲在旁边举着手机照明,突然说:“要不我们……”阿明头也不抬:“别想打车,十分钟就好。”那一刻我明白了,在这条巷子里,一百五十元能撑起整月的早餐,能买叁张电影票,能支付彼此舍不得对方受苦的心疼。

他们吵架最凶那次,小月摔门而出。一小时后回来,手里提着阿明最爱吃的烧鸭:“四十八,从看海基金里扣的。”阿明正在修她掉落的扣子,针线在灯下起落:“嗯,下次我少吃顿午饭补上。”

今年开春,阿明升了组长。搬家那天,小月把铁皮盒放进纸箱最上层,里面装着叁年攒下的七千六百块。虽然没够去看海,但够付新公寓的押金。青石板路上,行李箱轮子咕噜咕噜响,像在哼唱什么。

巷子还是那条巷子。裁缝铺陈阿姨继续缝缝补补,米粉店老板娘依旧在五点半准备好叁鲜米粉。新来的租客是一对刚毕业的情侣,正为押金发愁。老板娘盛了碗热汤递过去:“不急,慢慢来。”

走出巷口时,我回头看了看那盏昏黄的路灯。原来有些东西从未改变——在宜州这条寻常巷弄里,总有人在用一百五十元,或者更少,守护着爱情最初的模样。它不需要华丽的包装,就像巷子深处那碗冒着热气的米粉,朴实,温暖,刚好够两个人分着吃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