钦州做服务的小巷子,钦州小巷服务点滴
要说钦州哪儿最有烟火气,还得是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子。这些巷子藏在高楼背后,不显山不露水的,可一走进去,那股子活生生的劲儿就扑面而来了。
巷口王师傅的修车摊,算是个地标。他那摊子小得转个身都难,工具摆得满满当当。可街坊邻居的车有啥毛病,都爱往他那儿推。“王师傅,我这车闸有点松,您给瞧瞧?”老主顾还没下车,声音就先到了。王师傅也不多话,点点头,手里的扳手就动起来了。他干活的时候眉头皱着,那份专注,让人觉得他把这辆破旧的电瓶车当成了精密的仪器来对待。这种实打实的钦州小巷服务,靠的不是花言巧语,是手上磨出的老茧和几十年练就的真本事。
巷子深处的温热
再往里走,是李阿姨开的小裁缝铺。铺子窄,只能放下一台老式缝纫机和一堆布料。可谁家孩子衣服扯了口子,谁要改个裤脚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。李阿姨眼神好,手也巧,线头在她手里穿梭几下,破处就平整了。她一边踩着缝纫机,一边还能跟等活的客人唠家常,说说今天的菜价,聊聊孩子的学业。这哪里只是改衣服呢?这分明是把人情味也一针一线地缝了进去。你说这钦州做服务的小巷子,提供的哪儿仅仅是服务,分明是种陪伴。
傍晚时分,巷子就更是热闹了。卖熟食的、做点心的,都支起了小摊,灯光昏黄,却照得人心暖暖的。那家做了十几年的烧腊店,老板的手从没抖过,给的分量总是足足的。他认得常来的熟客,知道张大爷口味重,要多给一勺酱汁;晓得刘奶奶牙口不好,会把肉切得细细的。这种感觉,和去那些明码标价、流程标准的连锁店完全不一样。在这儿,交易不是冷冰冰的,它带着温度,带着记忆,甚至带着一点店主个人的偏好和体贴。
有时候我会想,为什么我们这么依赖这些小巷子里的服务?也许,是因为在这里,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是被记住的,是一个个具体的人,而不是流水线上的顾客编号。王师傅记得你车的毛病,李阿姨知道你的穿衣尺寸,烧腊店老板清楚你的口味偏好。这种被熟悉、被了解的感觉,在越来越快节奏的城市里,显得格外珍贵。
城市的另一边,新的商场不断拔地而起,里面的服务光鲜亮丽,无可挑剔。但我总觉得,那儿少了点什么东西。是少了王师傅修车时额头的汗珠?还是少了李阿姨缝补时随口的闲聊?我说不上来。我只知道,当我的电瓶车再次发出异响时,我的第一个念头,还是推着它,走进那条熟悉的、有些斑驳的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