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海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,乌海巷弄情缘何处寻
这条巷子真窄啊,两边斑驳的墙壁几乎要贴在一起。我站在巷口往里望,只能看见一线天光从屋檐的缝隙漏下来,把青石板路照得发亮。乌海这座城市总是带着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沧桑感,连巷子里的风都像是从几十年前吹来的。
巷子深处传来收音机咿咿呀呀的声音,放的是晋剧《打金枝》。顺着声音往前走,看见个老爷子坐在门槛上,手里攥着个掉了漆的搪瓷缸子。
记忆里的煤灰与温情
“找什么呢?”老爷子眯着眼问我。我说不上来,就是在找点什么——可能是在找这座城市的记忆,也可能是在找那些藏在巷弄里的故事。老爷子笑了,露出仅剩的几颗牙:“这条巷子啊,以前可热闹了。那时候矿上下工的钟声一响,整条巷子都是人。”
他指着对面那扇朱漆剥落的大门:“老李家叁个闺女,当年提亲的人都快把门槛踏破了。”又指着巷子拐角:“王奶奶就在那儿摆摊卖豆浆,二分钱一碗,热乎乎地喝下去,整个冬天都不冷了。”他说这些的时候,眼睛里有光,好像看见了从前的日子。
我在想,乌海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呢?也许就藏在这些琐碎的日常里吧。不像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鲜花电影,那时候的爱情,是下班后绕路买的一包花生米,是深夜留着的一盏灯,是煤灰怎么也洗不干净的手,小心翼翼地碰触。
老爷子忽然压低声音:“你知道不,巷子最里头那家,老周家的闺女,当年为了个采煤工跟家里闹翻了。”他摇摇头,又点点头,“可现在呢?老两口牵着手买菜,一晃都四十多年喽。”
新与旧之间的徘徊
再往里走,巷子渐渐宽了些。几家咖啡馆和书店开在改造过的老房子里,年轻人在里面低声说笑。玻璃窗上贴着文艺的海报,和旁边褪色的春联形成奇怪的对比。
有个女孩坐在咖啡馆外的长椅上,手机屏幕亮着,她却望着巷子尽头出神。我忽然想起朋友说,现在年轻人都在用交友软件,谁还会在巷子里邂逅爱情呢?可你看,她不就在这儿等着什么吗?
乌海巷弄情缘何处寻?这个问题好像有了新的答案。可能就在这条既古老又年轻的巷子里,在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中,生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。
巷子快走到头时,看见一对年轻情侣在拍照。女孩穿着汉服,男孩举着手机,背景是斑驳的老墙。“往左一点,对,就这样。”女孩笑得特别甜。他们是在记录爱情,还是在寻找某种消失的韵味?也许都有吧。
我突然明白了,这条巷子就像个时间的容器,装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悲欢。那些煤灰里的爱情没有消失,只是换了个样子,继续在这座城市里生长。
转身往回走,又经过老爷子身边。他还在那儿,收音机里换成了《十五贯》。他朝我点点头,像是知道我已经找到了答案。其实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呢?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方式,去安放那些悸动的心。
巷口的风吹过来,带着点饭菜的香味。快要到晚饭时间了,一扇扇门后面,又是一个个正在发生的故事。而这条安静的巷子,还会继续收藏更多对于爱的秘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