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定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叁小时通话仅百元
最近在保定街头巷尾,总能听见街坊邻居们在聊一个挺新鲜的事儿——有个初中生用100块钱打了整整叁小时电话。这事儿乍一听让人直挠头:现在不都是微信视频吗?谁还花这么多钱打电话啊?
我特意找了个在学校门口开小卖部的老张打听。老张一边整理着货架上的电话卡,一边笑着说:“可不是嘛,那孩子就在我这儿买的卡。现在学生娃都用智能手机,可他们学校管得严,平时不让带。这孩子爸妈在外地打工,说是用网络电话信号总断,干脆买张卡,每周固定时间给爹妈打电话。”
藏在电话卡里的亲情账单
仔细想想,这事儿背后还真有点意思。现在人人都用微信,可那些在外打工的家长,有的在工地上,网络信号时好时坏;有的在工厂流水线,接视频不方便。反倒是传统电话,拨通就能说上话。这孩子算过一笔账:100块钱能打1800分钟,平均每分钟才5分钱,比很多网络套餐还划算。
隔壁李大姐的儿子也在那所中学读书,她拍着大腿说:“我家那小子也跟着学,现在每周给他爸打电话能说上半小时。以前用微信,说不了两句就说'没事我挂了'。”说着说着,她眼睛有点发红,“孩子他爸在新疆干活,听见孩子声音比什么都强。”
这事儿让我想起以前在外面打工那会儿,每个月最盼着就是接到家里电话。现在科技发达了,反而少了那种捧着电话说个没完的劲头。
100元背后的精打细算
说到这个保定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事,不得不佩服现在孩子们的精明。他们可不是乱花钱的主儿,相反,这笔账算得门儿清。现在市面上常见的通话套餐,要么是绑定在月租里用不完,要么是临时充值不划算。而这种专门的长途电话卡,正好解决了每周都要长时间通话的需求。
在学校教语文的王老师说,她班上确实有几个学生在用这种通话方式。“有个女生在作文里写,她和妈妈约好每周叁晚上七点准时通电话。她说用固定电话打,声音特别清晰,就像妈妈就在身边说话一样。”王老师推了推眼镜,“孩子们在乎的不是钱,是那份稳稳当当的联系。”
说来也是,现在很多东西都图个方便,反而把最重要的体验给丢了。就像这个学生叁小时通话仅百元的做法,看起来是老派,实际上是用最实在的方式,守住了那份相隔两地的牵挂。
前两天路过学校,正好赶上放学。听见两个学生边走边聊:“你这周和你爸聊了多久?”“快一个小时吧,电话卡还剩不少钱呢。”他们说的,应该就是这件事。看着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,忽然觉得,有时候最传统的联系方式,反而最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。
现在这个时代,新鲜玩意儿层出不穷,可像这样用100块钱买来的叁小时通话时间,却成了连接亲情的桥梁。或许在孩子们心里,清晰的通话质量、稳定的通话时间,远比花里胡哨的功能来得重要。这件事给人的启发挺多,特别是在通讯方式越来越多元的今天,选择最适合的,而不是最时髦的,可能才是真正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