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山品茶课程工作室,江山茶艺研习工作室
推开江山品茶课程工作室的木门,一股清雅的茶香便萦绕而上。几位学员正围坐在长案前,看着老师用盖碗轻巧地注水出汤。穿中式布衫的王老师抬头笑了笑:“来,刚泡好的凤凰单丛,正好赶上第一泡。”
有人好奇地问,你们和隔壁江山茶艺研习工作室有什么区别呢?王老师托着茶碗笑了:“这么说吧,要是把学茶比作学做菜——我们这儿教的是怎么把每道茶的本味发挥到最好,就像掌握火候和调味;隔壁呢,更侧重茶汤背后的文化,像是了解食材的来历和故事。”她轻轻推过一盏蜜黄色的茶汤,“先尝尝这泡茶,待会儿你就明白了。”
从茶杯里品出的山水滋味
在江山品茶课程工作室的日常教学中,最让人着迷的莫过于感受不同水温带来的变化。记得有次练习冲泡武夷岩茶,一位学员盯着计时器喃喃:“85度水闷15秒...这数字记起来比做实验还严格。”老师却摇头:“别被数字框住呀。你看——”他拎起热水壶缓缓高冲,“叶片在壶里舒展的声音,就像山泉流过岩石。这时候要相信手感,就像和老朋友握手,力道到了自然有回应。”
确实,当我第一次成功泡出铁观音的“观音韵”,那种在唇齿间绽放的兰花香气,让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“茶会说话”。原来每片茶叶都封存着一方水土的记忆,而冲泡不过是唤醒它们的方式。
茶席上的时光慢递
转到江山茶艺研习工作室,又是另一番光景。这里几乎看不到计时器,李老师常说的口头禅是:“让茶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最好喝。”有个周末午后,我们学习宋代点茶法,看着茶筅搅起翠绿的沫饽,窗外梧桐叶正打着旋儿飘落。有位退休的语文老师突然感叹:“这沫饽就像小时候河边泛起的涟漪。”就这句话,引得大家聊起了各自记忆里的茶水滋味。
李老师边整理茶具边说:“现在人总追求快速入门,可茶道最妙的就是这个‘慢’字。就像这柄紫砂壶,养了叁年才渐渐显出温润的光泽。”她翻转壶盖轻敲壶身,“听,这是用久了才会有的金石声。”那一刻忽然觉得,我们不仅在学泡茶,更像在打捞那些被快节奏生活冲淡的从容。
两个工作室虽侧重点不同,却共同守护着茶文化的脉络。上个月两家合办的春日茶会上,王老师展示如何用不同器皿激发茶香,李老师则讲述着古代文人与茶的故事。当月光洒在摊开的《茶经》上,盖碗里的太平猴魁正舒展成翠绿的小树林,突然就理解了什么叫“茶烟细绕落花风”。
现在每次经过工作室,总会想起第一次真正品懂那泡白毫银针的下午——阳光透过玻璃罐在茶叶上跳跃,舌尖的甘甜像山泉滴落青石。或许这就是茶道最动人的地方,它从不急着给你答案,只是静静地等着,在某一个恰好的时刻,让你与千百年的山水清音欣然相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