界首品茶课程工作室,界首茶艺研习工作室
界首这地方,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。前两天路过城南老巷,看见两家门面挨着开,一家叫“界首品茶课程工作室”,另一家挂着“界首茶艺研习工作室”的牌子。乍看差不多,可往里头张望几眼,倒看出些门道来。
先说说头一家吧。推开品茶课程工作室的木门,迎面就是个长条茶台,七八个人围坐着,每人面前排开五六个白瓷杯。穿棉麻衣服的老师正拎着壶高冲低斟:“都尝尝这款叁年陈的白牡丹,记住喉头那股冰糖甜。”这里头有意思的是,他们真把喝茶当成门学问在教。从怎么闻干茶香,到入口后茶汤在舌尖、舌面、喉头的不同感受,都得细细分辨。有个大姐头回来,一口闷完直说苦,老师笑着让她含叁秒再咽,她眼睛突然就亮了:“哎?真有回甘!”
茶里茶外的热闹
拐进隔壁茶艺研习工作室,氛围又不一样。这边没那么多杯杯盏盏,倒是在茶席布置上格外用心。竹帘半卷,插着两支残荷,主泡的女孩手腕轻转,注水时水流划出好看的弧线。他们更在意怎么把喝茶这件事变得好看,变得有仪式感。有个小伙子来学泡茶,说是要在家给爷爷奶奶敬茶,老师就专门教他几个简单又显郑重的动作。老人家后来逢人就夸,说孙子泡的茶特别香。
其实两家工作室的主理人以前都在茶山上待过好些年。品茶课那位更看重茶叶本身的特质,总说“水为茶之母,器为茶之父”,连泡茶的水都要分软硬;而茶艺研习那位觉得,喝茶的心情和场景更重要,“同样的茶,两个人对饮和独自品茗,滋味都不一样”。
现在城里人节奏快,能静下心来喝杯茶反倒成了奢侈。这两家工作室倒是给忙碌的生活开了个口子。在品茶课程工作室,你能学会辨别不同山头的气息——有的茶带着山野气,有的藏着兰花香;在茶艺研习工作室,他们教你布置茶席时留白的道理,说这和做人一样,要懂得给自己留点余地。
有个常客跟我说,她每周雷打不动要来一次,有时候在左边学审评,有时候在右边练插花配茶席。“在这儿待上两小时,出去看车水马龙都觉得柔和了。”她说有回带着自己十二岁的女儿来,小姑娘安安静静坐了一下午,回家居然主动说要练毛笔字。
茶这东西挺奇妙的,看起来是解渴的饮品,往里细究,却连着山水气息、四季轮回,还有人和人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。两家工作室就像茶的两个面向,一个往深里走,探究本源;一个往宽处去,装点生活。哪天你要是路过界首,不妨都进去坐坐,看看哪种方式更对你的脾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