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丰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
这两天,朋友圈里有个事儿传得挺火——大丰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。刚看到这个标题时,我还愣了一下,心想这得是什么重要的电话啊,值这个价?
仔细一问才知道,是几个初中生凑钱给外地打工的父母打电话。不是普通唠家常,是专门请了位“指导老师”,教他们怎么跟爸妈开口要钱买新出的游戏机。好家伙,现在孩子们的心思都花在这上面了?
这笔“通话投资”划算吗
我算了一笔账。八百块,相当于一个初中生两个月早餐钱,或者能买二十多杯奶茶。花这么多钱就为打个电话,这成本是不是太高了点?可孩子们不这么想。有个孩子跟我说:“叔叔,你不懂,要是自己说,爸妈肯定不同意。但老师教我们说,先关心爸妈身体,再说最近学习进步了,最后才提游戏机的事,成功率至少提高一半。”
这话让我愣了半天。现在的孩子,是不是太“精明”了?他们把这通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当成了一种“情感投资”,指望着用叁小时电话换回价值几千块的游戏机。
其实类似的“服务”在孩子们中间已经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。有专门的话术模板,有模拟对话练习,甚至还有“售后保障”——如果第一次不成功,还能免费辅导第二次通话。听说最贵的一单,有个学生花了1500元,就为了说服家长同意他参加一个昂贵的夏令营。
电话两头的距离
我试着联系了一位在外地打工的家长李女士。她上个月确实接到了儿子的这么一通“精心策划”的电话。“孩子突然特别懂事,问我工作累不累,让我多吃点好的,”李女士声音有些哽咽,“我当时特别感动,觉得孩子长大了。后来他说想买个学习用的平板电脑,我马上就答应了。”
直到最近她才知道,那通充满关怀的电话,居然是孩子花钱请人指导的。说到这里,李女士沉默了许久。“我在外面省吃俭用,就想多寄点钱回家。可孩子却用我寄的钱,去学怎么骗我。”
这事儿听起来确实让人心里不是滋味。大丰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背后,折射出的是亲子之间那条越来越宽的沟。孩子们学会了用技巧代替真诚,用话术掩盖真实想法。而家长们忙碌之余,可能很久没有静下心来,听听孩子真正想说什么了。
有个班主任跟我说,她班上有个学生,每次跟父母通电话都不超过叁分钟。可为了买一双限量版球鞋,他愿意花高价请人指导,跟父母聊了整整一个小时。“要是能把这份心思用在学习上,该多好啊。”老师无奈地摇头。
话说回来,这事也不能全怪孩子。现在很多家长确实太忙了,忙到连好好听孩子说句话的时间都没有。慢慢地,孩子也就不愿意跟父母说心里话了。他们发现,与其真诚交流,不如用点“技巧”更有效。
我认识一个初二男生,他跟我说:“跟我爸打电话,除了问成绩就是问钱够不够花。我想跟他说说学校篮球队的事,他根本没兴趣听。”这样的对话,次数多了,孩子自然就失去了沟通的欲望。
这通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的事件,说到底是个信号。它在提醒我们,亲子关系不该变成一场需要技巧和话术的博弈。也许,我们该放下手机,关掉电视,认真地听孩子说说话——不打断、不评判,就是单纯地听听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。
毕竟,再贵的话术指导,也比不上真心实意的交流。而孩子们需要的,可能不是最新的游戏机,而是父母愿意花时间,听他们说说话的这份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