讷河学校门口暗号还在吗,校门口暗号现在是否保留
一个对于“暗号”的电话
前几天,和一位许久不联系的讷河老同学通电话,闲聊中不知怎么,话题就拐到了学生时代。他突然压低声音,带着点神秘兮兮的口气问我:“哎,你说,咱们当年学校门口那个暗号,现在还有吗?”我握着手机,一下子愣住了,思绪瞬间被拉回了十几年前。
所谓的“暗号”,其实没那么神秘。那时候我们放学,总爱扎堆在校门外的小卖部门口。有时候人多眼杂,想单独聊点小秘密,或者商量周末去哪儿玩,就会用上这个。通常是一个人先使个眼色,另一人就会心领神会地问上一句:“今天作业是啥?”如果对方回答的是当天的真实作业,那就算了。但如果他回一句风马牛不相及的话,比如“听说公园的冰棍换口味了”,得了,这就是“自己人”,俩人立马就能找个角落嘀嘀咕咕老半天。
现在回想起来,那不过是一句简单又幼稚的对话,但在当时,却承载了我们那个年纪全部的“江湖气”和归属感。好像知道了这句暗号,就成了一个小圈子里的人,分享着外人不知道的快乐和秘密。
老同学这个问题,还真把我问住了。讷河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?我确实不知道。我试着在脑海里想象现在的校园门口:孩子们穿着和我们当年风格迥异的校服,人手一部智能手机,他们的交流大概都在微信群里,用着我们都看不懂的表情包和网络用语吧。
他们还需要那种面对面的、带着紧张和兴奋对暗号的仪式感吗?我有点怀疑。联络太方便了,方便到可能已经失去了制造秘密的乐趣。一个眼神,一句暗语,这种含蓄又充满默契的交流方式,会不会已经成了我们那个年代的独有记忆了呢?
不过转念一想,也许形式变了,但内核没变。我们那时候用“暗号”来确认伙伴,寻找认同,现在的孩子或许会用游戏里的术语,或者某个短视频里的热梗来完成同样的事情。每一代人,大概都有属于自己那一代的“接头暗号”吧。那只是一种渴望被认同、寻找同类的本能。
所以,校门口暗号现在是否保留?我想,我们那个特定的、对于作业和冰棍的句子,恐怕早就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了。但那种通过特定语言或行为来建立起小圈层联系的需求,应该一直都在。只是我们不再知道他们的新“密码”了而已。
挂掉电话后,我忍不住笑了笑。那个幼稚的暗号,就像一把钥匙,偶尔还能打开记忆的锁,让我窥见那个穿着校服、在校门口晃荡不肯回家的自己。至于它还在不在,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。重要的是,它曾经真实地存在过,并且温暖了我们的一段青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