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港同城饮茶,贵港本地茶聚相约
你说贵港这座城市啊,最让人惦记的不是什么高楼大厦,倒是老街巷子里飘着的茶香。每天清晨六点半,建设路那家老茶楼刚卸下门板,蒸点心的白气就混着凤凰单丛的蜜韵漫到街上。
住在凤凰街的陈叔照例拎着鸟笼踱进来,服务员不用问就端上他惯用的紫砂壶。“今天的水仙回甘特别好”,他吹开茶沫对老伙计说。临窗那桌几个年轻人正用手机查着什么,听见这话转过头笑:“叔,我们就是在找本地人常去的茶楼,果然跟‘贵港同城饮茶’群里说的一样,老店才有真味道。”
茶楼里的新光景
现在有意思了,以前只有老人家才来的地方,突然多了不少年轻面孔。他们有些是刚回贵港工作的,有些是周末想找地方放松的。小王在南宁读大学时就总惦记着家乡的茶点,现在每周末都组织“贵港本地茶聚相约”,上周居然凑齐了叁大桌。虾饺刚上桌,手机先吃饱?不不,在这儿大家都抢着夹菜,手机反而搁在一边了。
我发现这些年轻人特别会找乐子。他们不光喝茶,还研究不同茶楼的特色。旧火车站旁的茶楼排骨酿入味,新世纪广场那家的糯米鸡用料足,有时候为了口吃的,能跨半个城约茶。有回下雨天,十几个人挤在阁楼里喝陈皮老白茶,窗外雨打芭蕉,屋里茶汽氤氲,倒比在商场里泡一天更有意思。
这种聚会慢慢成了习惯。上周在中山路茶楼,听见邻桌几个姐姐商量下周去哪,穿蓝衣服的那个说:“别总去同一家,下周我带你们去我姑妈开的店,她家的手工蛋挞……”话没说完,其他几人连忙摆手:“你可别又让我们吃撑了打包!”说完自己先笑出声。
茶香连着人情
其实说到底,大家图的哪里只是那口茶呢。老茶客守着几十年的习惯,新茶友找的是归属感。上次在和平路茶楼见到个有趣场景:几个年轻人刚开始还拘谨地刷手机,后来隔壁桌爷爷教他们怎么泡六堡茶才不涩,怎么配茶点不串味,两桌人不知不觉就聊开了。
现在不少茶楼都悄悄变了样。除了传统的菊花普洱,菜单上添了冷泡茶;墙上除了山水画,还挂着“贵港同城饮茶”活动的照片。老板们发现,这些年轻茶客虽然单次消费不高,但来得勤,还能带朋友来。有个老板很实在:“他们周日上午来喝茶,顺道在我这儿买两斤茶叶带走,比开网店还划算。”
这种变化是慢慢发生的。就像泡茶要讲究水温,人与人之间的熟络也急不来。但你看现在,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人,因为一壶茶坐在了同一张桌上。穿汉服来打卡的姑娘,会给穿工装刚下夜班的师傅递茶点;带孩子来的妈妈,隔壁坐着的大学生主动帮忙照看。
这座城市在变,茶楼也在变,但有些东西没变。掀盖续水的讲究没变,茶点冒着的热气没变,还有那种让人安心的市井烟火气,始终在袅袅茶香里飘荡。或许某天你路过某家茶楼,也会想进去坐坐——说不定我们会在哪张茶桌相逢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