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山约茶上课,江山茶约研习课
那天的情景我还记得很清楚。朋友神神秘秘地说要带我去个特别的地方,结果拐进了一条老巷子。青石板路湿漉漉的,空气里有种若有若无的茶香。推开一扇木门,里面赫然挂着“江山约茶上课”的牌子。我心里直犯嘀咕:这到底是喝茶的地方,还是上课的地方?
穿中式长衫的老师不慌不忙地烫着杯子,第一句话就把我问住了:“你觉得喝茶是为了什么?”没等我组织好语言,他接着说道,“在咱们这江山茶约研习课里,喝茶不是目的,而是媒介。”他往茶壶里注水,叶片舒展的声音细小而清晰,“就像现在,你听见的不是水声,是茶叶醒来的声音。”
从茶杯里看见的天地
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品茗杯,要求先观察干茶。说实话,我以前喝茶都是牛饮,哪注意过这些细节。但当他指着茶叶说“这片叶子来自海拔八百米的茶园,采摘前经历了叁个晴日”时,我突然觉得手里的杯子重了几分。
温杯、投茶、闻香...每个步骤都慢得让我这个急性子有点坐不住。可说来也怪,当茶汤终于入口的那一刻,我竟然尝出了以前从未注意过的层次感。先是一丝清甜,接着是若有若无的花香,最后留在舌根的是醇厚的回甘。老师笑着说:“这就是江山约茶上课想要告诉大家的——慢下来,才能品出生活的味道。”
我突然想到,现代人总是行色匆匆,连喝杯咖啡都要追求“快饮”。可在这间茶室里,时间好像被拉长了。窗外的车水马龙变得遥远,只剩下茶香袅袅,还有杯中那一汪清澈的茶汤。
不只学泡茶,更是学相处
第二次参加江山茶约研习课,老师教我们如何判断水温。他说85度的水冲泡绿茶正合适,就像和人交往,太热会烫着,太冷又泡不开。这个比喻让我愣了半天——原来泡茶和做人是一个道理。
我们常常只顾着表达自己,却忘了考虑对方的感受。就像用滚烫的水去冲泡娇嫩的绿茶,再好的茶叶也会被烫坏。而在江山约茶上课的氛围里,我学会了观察——观察茶叶在水中的舒展,观察茶汤颜色的变化,也观察同席茶友的反应。
那天我注意到旁边坐着一位阿姨,一直小心翼翼地端着茶杯。后来聊天才知道,这是她第一次来参加这样的活动。“退休后总觉得空落落的,”她说,“儿子推荐我来这里,说能交到朋友。”看着她渐渐舒展的眉头,我突然明白了,这堂课教的不仅是茶艺,更是生活。
老师在示范分茶时特别强调:“茶倒七分满,留下叁分是人情。”这句话让我想了好久。是啊,做什么事都要留有余地,待人接物如此,对待生活亦如此。
茶香里的生活智慧
最近一次去江山茶约研习课,老师带来了一款陈年普洱。看着那黑褐色的茶饼,我实在提不起兴趣。可当茶汤入口,那种绵密醇厚的滋味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。
“这片茶饼已经存放了十五年,”老师轻轻转动着茶杯,“时间带走了它的青涩,留下了现在的醇和。”他顿了顿,看着我们,“其实人也是这样,经历过的岁月都会沉淀下来,变成独有的味道。”
那天我们聊了很多,从茶叶的保存聊到生活的选择。有人说想换工作,有人分享养花的经验,还有人在讨论最近的烦心事。在这个以茶会友的空间里,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放松下来。
临走时,老师送我们每人一小包茶叶:“回去自己泡一杯,记得要用今天教的方法。”我接过那包茶叶,突然意识到,江山约茶上课教给我们的,是一种可以带回家的生活方式。
现在,我也会在周末的午后给自己泡一壶茶。不再急着喝完,而是慢慢品味。看着茶叶在杯中起起落落,就像看着生活的点点滴滴。有时候朋友来访,我也会像模像样地摆开茶具,和他们分享在江山茶约研习课上学到的心得。茶香袅袅中,时光变得温柔,而生活,也在这份专注与宁静中,展现出它本来的美好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