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水江微信附近人600一次贵吗,冷水江附近一次600贵不贵
最近在冷水江的本地聊天群里,老是看到有人在问那个事儿——微信附近的人里跳出来的“600一次”,这价格到底算不算贵?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这话我也愣了半分钟,这数字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?
上周末和两个老同学吃宵夜,烧烤摊的油烟里就聊起这话题。穿格子衫的强子咂咂嘴:“现在理个发都要五十,去趟养生馆没叁四百出不来,要是真有什么特殊服务,六百块怕是连门槛都摸不着。”他对面的老陈猛灌一口啤酒:“你可拉倒吧,我媳妇在商场卖护肤品,半个月工资才两千多,这价码够她站叁天柜台了。”
价格背后的现实触点
趁着老板上烤茄子的时候,我翻出手机里截图的聊天记录。那些头像模糊的账号,开场白都像复制粘贴的:“老板需要服务吗?”“600全包,不满意包换”。有次我试着回问具体内容,对方立刻发来定位,是河西那边新装修的公寓楼。这让我想起去年租房时见过的单身公寓,月租刚好也是六百左右,现在倒成了按次计费的场所。
开出租的表叔说过个有意思的现象,晚上九点后往那几个高端小区送的单身男客,十个里有六个会要求绕到后门。有回乘客落他车上的打火机,印的正是某家足浴会所的广告,最便宜的精油开背都要398。这么看来,微信上那些若隐若现的报价,倒像是把线下生意搬到了虚拟街道。
菜市场卖猪肉的朱大姐有次边剁排骨边唠嗑,说她女儿在美容院当学徒,现在给人做美甲贴钻都要收两百。那些藏在居民楼里的私人工作室,做次皮肤管理敢要八百。这么说来,六百这个数卡在正经服务和灰色地带之间,倒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标尺。
不过话说回来,价格这事儿从来都是看人下菜碟。工地上的老王说他半个月才舍得去巷子里找五十的理发摊,而证券公司的小年轻在咖啡馆谈事,随手点杯手冲都要九十八。同样握着手机刷附近的人,有人觉得六百是宰客,有人却当成便当钱。
去年冬至在洗车行排队时,听见前面宝马车主打电话:“六百?你当我是刚进城的憨头啊?”他挂电话后对同伴撇嘴:“真正靠谱的早涨到四位数了。”这话让旁边穿着工装的大哥直摇头,他手机屏保还是女儿的照片呢。
其实冷水江这种小城挺矛盾的,新区那边楼盘广告打着“每平八千起”,老城区还能找到五块钱的炒粉。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撕裂感,让微信对话框里的价码显得格外魔幻。就像我姑总说的,现在街上跑着奔驰叁轮车并排等红灯,谁又能说清哪种活法才是常态?
最近倒听说个新鲜事,有些原本做微商的改行搞“同城陪伴”,标价还是六百,但服务内容变成了陪逛街、陪看电影。这倒让我想起《围城》里说的,城里人想出去,城外人想进来。当价格成了密码,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这座城市的表情。
夜宵摊的灯泡突然闪了闪,强子用竹签划拉着盘子:“要说贵不贵,得看兜里揣着多少钱走路。”老陈已经喝到第叁瓶,嘟囔着明天还要去给孩子交补习费。我低头看了眼微信群,那条“冷水江附近一次600贵不贵”的提问下面,又堆了二十多条互相矛盾的回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