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原品茶教室工作坊,太原茶艺学习班体验
推开那扇嵌着青砖的木门,茶香就软软地扑了过来,像是老友的问候。周六的午后,我走进了这家藏在老巷深处的太原品茶教室工作坊。
教室里摆着七八张原木茶桌,每张桌上都有一套素净的白瓷茶具。来的人不少,有年轻的上班族,也有带着孩子的妈妈,大家脸上都带着点好奇和期待。教我们的是位姓李的女老师,说话温温软软的,一开口就让人静了下来。
“咱们今天不搞那些玄乎的,”李老师笑了笑,拿起一只茶则,“就是聊聊怎么把茶泡得好喝,怎么喝得明白。”
从烫杯开始的故事
第一步竟是烫杯子。热水顺着杯壁慢慢转,白瓷渐渐暖了起来。“这就像交朋友,”李老师说着,手里的动作没停,“得先暖场,茶才愿意把最好的味道给你。”我学着她的样子做,手心传来温热的踏实感。
接着是称茶。小小的电子秤上,5克普洱稳妥地躺着。我这才知道,原来泡茶不是随手一抓——多一点会苦,少一点又淡了。生活里的很多事,不也是这样吗?
注水的时候最有意思。水壶要拉高,让水流带着劲儿冲下去,茶叶在盖碗里翻腾起舞。李老师说这叫“唤醒茶”,听着就很有画面感。我试了试,水洒了一桌,但茶叶确实舒展得更开了。
坐在我对面的是位大姐,她说平时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,更别说静下来泡茶了。“可是你看,”她指着自己刚泡好的茶汤,“这橙红透亮的,看着心里就舒坦。”
确实,当我端起自己泡的第一杯茶,那种成就感很特别。不是完成了什么大事,就是很单纯地,把一件小事做对了,做好了。
茶的滋味,生活的滋味
李老师让我们慢点喝,在嘴里多停留一会儿。“别急着咽下去,”她说,“感受一下它在舌尖、舌面、喉咙的不同变化。”我照做了,起初是淡淡的苦涩,然后泛起丝丝的甜,最后喉底留下清凉的回甘。
这种先苦后甜的感觉,莫名地让人安心。就像很多事情,过程可能不那么轻松,但坚持一下,总会等到回甘的时刻。
旁边桌传来轻轻的笑声,是一对情侣在互相品评对方泡的茶。“你的比我的好喝,”女生说,“是不是偷偷多放了茶叶?”男生一脸无辜:“真没有,我就是按照老师说的做的。”
看着他们,我忽然觉得,这太原茶艺学习班体验,学的哪里只是泡茶呢?分明是在学怎么慢下来,怎么专注当下,怎么在平凡里找到滋味。
李老师又给我们换了另一种茶——白茶。比起普洱,它更清淡雅致。“每种茶都有自己的性格,”她慢慢斟茶,“找到适合自己的,喝得舒服最重要。”
这话听着简单,细想却很有道理。世上好东西那么多,何必非要追着最贵最好的?适合自己的,才是最好的。
叁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。离开的时候,每个人都带了一小包茶叶回家练习。我走在暮色渐浓的老巷里,嘴里还留着茶的余香。这次太原茶艺学习班体验让我明白,喝茶不一定要懂很多深奥的道理,只要那一刻你是专注的、安静的,茶就会给你最好的回报。
下次路过茶叶店,我想我会更从容地走进去,挑一款喜欢的茶,回家慢慢地泡。毕竟,生活已经够快了,总该有些时刻,是可以留给一杯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