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节品茶上课,毕节茶艺学习体验
晨雾中的茶香邀约
车子沿着盘山公路缓缓向上,窗外的晨雾还没完全散开。朋友老陈在电话里说:“来毕节别光看百里杜鹃,我带你体验点特别的。”没想到他说的特别安排,竟是参加一场毕节品茶上课活动。作为一个平时喝茶只会用玻璃杯冲泡的人,我对着茶室里整齐摆放的茶具,突然觉得这门学问比想象中复杂得多。
教茶艺的杨老师穿着素色棉麻衣服,说话带着当地特有的柔和口音。她先让我们闻干茶香,那个动作很有意思——不能直接对着茶叶猛吸,而要像呼吸山间空气那样轻柔。我第一次注意到,原来同样的茶叶在不同温度下,散发的气味会有这么微妙的变化。
水温控制是门学问。杨老师演示时,水壶提得不高不低,水流稳稳地注入盖碗。“八十度左右最好,”她说,“太烫会把茶烫坏了,太凉又醒不开茶。”看着她手腕轻转,茶汤均匀分到每个品茗杯里,我突然理解什么叫“功夫茶”了。这确实需要下功夫练习。
轮到自己动手时,场面就有点狼狈了。要么水加太多漫出来,要么忘记温杯烫壶的步骤。同组有位阿姨倒是很有天赋,第一次冲泡就像模像样。杨老师在旁边看着,不时给出建议:“手腕再放松些,对,像这样......”
中场休息时,我们尝到了当地特产的乌蒙毛尖。茶汤清亮,入口后有淡淡的回甘。老陈告诉我,他每周都来参加毕节茶艺学习体验,已经坚持叁个月了。“刚开始连茶壶都拿不稳,现在家里来客人,我也能像样地泡上一壶了。”他说这话时,脸上带着难得的成就感。
后半场我们学习了茶叶的分类和保存。原来不是所有茶都适合放冰箱,像正在喝的这款红茶,反而要常温密封保存。杨老师打开茶罐让我们传看,里面还放着小块柑橘皮,“这是当地人老法子,防潮又添香”。这些小窍门,在茶艺书里还真没见过。
临走时,杨老师送了我们每人一小包当地茶农自制的红茶。我忽然想起她说过的一句话:“茶艺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,是让自己静下来的方式。”回程路上,我小心抱着那包茶叶,脑海里还在回想注水的手势。也许下周该问问老陈,他们下次毕节品茶上课是什么时候。
到家后,我翻出闲置已久的茶具。照着记忆中的步骤温壶、投茶、注水,虽然动作还是生疏,但好像真的能找到那种专注的感觉。窗外的霓虹灯次第亮起,杯中茶香袅袅升起,恍惚间又回到了毕节那座被茶香笼罩的小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