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州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茶会评选活动现场实录
淅淅沥沥的秋雨刚停,邓州老城区飘着淡淡的桂花香。拐进青石小巷,远远就听见人声从一栋白墙灰瓦的院落里漫出来。黑漆木门上挂着"邓州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"的牌匾,铜环都被摸得发亮。
推门进去,热浪混着茶香扑面而来。叁十多号人把院子挤得满满当当,竹椅上坐着穿对襟衫的老茶客,也有打扮时髦的年轻人。正堂摆着叁张八仙桌,铺着靛蓝扎染布,上面整齐排列着青瓷茶盏。
茶香里的较量
“这是今年第一茬信阳毛尖。”穿藏青中式褂子的主理人李师傅正提着长嘴铜壶,手腕轻转,水流划出漂亮的弧线,“大家注意看汤色,闻香要分叁次......”
坐在我旁边的王大爷抿了口茶汤,眯着眼咂摸滋味:“这股板栗香,正!”他在这片区喝了四十年茶,今天特意来给侄女参选的茶品把关。对面几个年轻人小声交流着:“我觉得第叁款的回甘更持久。”“但第二款的山场气息特别正。”
这场茶会评选活动确实有意思。不像专业评审那样正襟危坐,倒像是街坊邻居串门,只不过串门时都带着看家好茶。有人掏出笔记本认真记录,也有人闭目细品,手指在膝头轻轻叩打节拍。
轮到穿藕荷色旗袍的姑娘展示自家茶园的红茶时,她紧张得声音发颤。李师傅笑呵呵地接过话头:“好茶自己会说话,大家静心感受。”渐渐地,满院只剩下茶杯轻碰的脆响,和着屋檐滴落的雨声。
尝到第七款茶时,我忽然理解了这个工作室的妙处。它把高高在上的茶叶评比,变成了谁都能参与的日常雅事。选茶的标准不光看条索、汤色、叶底这些硬指标,更看重茶背后的故事和人情味。
窗外又飘起细雨,茶香却在指尖久久不散。或许这就是邓州人爱茶的原因——在慢悠悠的时光里,找到属于自己那盏茶的滋味。临走时,看见墙上的留言板贴满了便签:“下次带老爸珍藏的老白茶来”“认识了同样喜欢单丛的新朋友”......
巷口的桂花被雨水打湿,香气却愈发浓郁。就像今天尝到的那些茶,初入口时或许平淡,回味时方知余韵悠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