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车站后街的小胡同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06:58:56 来源:原创内容

站台外的另一个世界

每次从高平火车站下车,我总忍不住往站台后面张望。那儿藏着一条小巷子,和前面宽阔的广场完全是两个世界。广场上是急匆匆的旅客,拉着行李箱咔嗒咔嗒地赶路;可一拐进高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时间就像突然放慢了脚步。

巷口第一家是个修鞋摊,老师傅鼻梁上架着老花镜,手里不停地忙活。有次我好奇站在旁边看,他头也不抬地说:“这巷子比火车站年纪还大哩。”原来,早些年火车站扩建,把后面的老房子拆了些,唯独这条巷子留了下来,成了现在的车站后街的小胡同。

往里走,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刚下过雨的时候,石头缝里会冒出青苔的清新气味。两侧的墙壁斑斑驳驳,露出不同年代的砖块——有青砖,有红砖,还有后来补上的水泥块。墙上爬着些不知名的藤蔓,春夏之交会开满小白花。

再往里走些,香味就飘过来了。是那家开了二十年的烧饼店,老板娘认得熟客,见到老邻居会多撒一把芝麻。“这条巷子别看窄,啥都有。”她一边揉面一边说,“修鞋的、卖菜的、裁缝铺、杂货店...住这儿的人,一个月不出巷子都行。”

确实如此。下午四点多,巷子开始热闹起来。放学的小孩背着书包跑过,脚步声在巷子里回荡;买菜回来的阿姨们在巷口聊家常,手里拎着的塑料袋窸窣作响;偶尔有自行车铃铛声,骑车人小心地避开散步的老人。

巷子最里面住着位九十多岁的刘奶奶,她说自己在这条巷子住了七十年。“以前哪有火车站啊,这儿就是城边上的一条土路。”她摇着蒲扇,眯着眼睛回忆,“后来建了站,巷子反而安静了,大家都往前面大路去了。”

可是安静有安静的好。傍晚时分,站在巷子中间,能听见火车站隐约传来的广播声,却又不会被嘈杂淹没。夕阳把巷子西头的墙壁染成橘红色,东头却已经暗了下来。这时候,各家厨房飘出饭菜香,窗户里透出温暖的灯光。

夜晚的高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又是另一番景象。路灯昏黄,把行人的影子拉得很长。巷子深处传来电视的声音,夹杂着谁家炒菜的滋啦声。火车站那边的霓虹灯映亮了半边天,可这巷子里依然保持着自个儿的节奏。

要说这条巷子最特别的,是它把新旧时光糅在了一起。这边是老人坐在门口听收音机里的梆子戏,那边是年轻人拿着手机匆匆走过;传统和现代,在这条窄窄的通道里并行不悖。

有时候我想,我们总是急着赶往某个目的地,就像火车站里的旅客,盯着时刻表,计算着分分秒秒。可就在几步之外,这条车站后街的小胡同里,生活正以另一种方式缓缓流淌。它不催促任何人,只是安静地待在那里,等着那些愿意慢下脚步的人。

前两天又经过那里,发现巷子口的墙上多了个小小的“拆”字。修鞋的老师傅说,可能明年这儿就要改造了。我站在巷子中间,突然有点舍不得。这样的地方,拆了还能找到吗?

也许每条城市里都有这样的巷子,藏在繁华的背后,记录着最真实的生活痕迹。它们不张扬,不起眼,却是这座城市最柔软的部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