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顶山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,平顶山学生随叫随到600元
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,那天我在平顶山新区等公交,无意间听见两个学生在聊天。一个瘦高个儿边刷手机边抱怨:“现在找兼职真难,要么钱少,要么路远。”旁边戴眼镜的同伴突然压低声音:“你看群里那个‘平顶山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’的活儿怎么样?就是帮人跑腿买东西,现金现结。”
瘦高个儿明显心动了,但又有点犹豫:“随叫随到啊?那上课怎么办...”他俩的对话被公交进站的嘈杂声淹没,我却忍不住琢磨起来。现在学生赚钱的门路,还真是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了。
藏在手机里的生计
后来我特意关注了下,发现这种“平顶山学生随叫随到600元”的现象还真不少见。学校表白墙、本地兼职群经常能看到类似消息。有个大二学生小刘告诉我,他接过这种活:“其实就是帮附近居民代购零食、取快递,最远送到小区门口。对方是个腿脚不便的阿姨,每次给20块,凑满30次就结600。”
他边说边给我看手机里的转账记录:“我们同学里干这个的挺多,时间自由,比发传单轻松。就是得随时盯着消息,有时候课上到一半震动模式就响了。”说完自己先笑了,“有回教授提问,我正低头回客户消息,站起来差点把‘马上到’说出口。”
这种模式挺奇妙的,既不像正规兼职需要固定排班,又比零散打零工稳定。学生们用碎片时间换零花钱,需要服务的人也能图个方便。不过小刘也提到,这行当有个不成文的规矩——见面不问真名,都叫网名。“我叫‘闪电侠’,还有个女生叫‘小飞鸽’。”他说这话时表情特别认真,仿佛真的拥有双重身份。
六百块背后的账本
仔细算算这笔账,对学生们来说,平顶山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确实是个诱人的数字。按市场价,这差不多是普通兼职四十小时的收入。但真要随传随到,意味着要牺牲很多个人时间。我认识的外语系女生小王就吃过亏:“有次约好和室友逛街,客户突然要送文件,只好放鸽子。后来逛街变成独自吃泡面,想想还挺心酸。”
不过她也承认,当月底拿到那迭现金时,成就感是真的。“就像游戏里完成隐藏任务突然爆装备似的。”这个比喻让我忍不住笑出声。现在年轻人表达方式果然不一样,把生活过成了真人搁笔骋游戏。
有些精明的学生已经发展出团队作战。听说理工大有个叁人小组,用排班表接单,既保证随时有人在线,又不耽误个人时间。他们的口号特别有意思:“我们不是最快的,但肯定是最持久的。”这种自发的组织方式,倒显出几分江湖义气。
这种新兴的服务模式悄悄改变着校园周边的生态。以前校外便利店九点就冷清,现在经常看到学生拿着手机清单来取货。老板娘有次边扫条形码边嘀咕:“这些孩子半夜还来买泡面,不知道是自己吃还是跑腿费。”夜色中那些匆忙的身影,举着发亮的手机屏幕,像城市里新生的萤火虫。
当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这种生活方式。有家长在本地论坛发帖,担心孩子“不务正业”。但下面马上有学生回复:“用自己赚的钱买专业书,比天天在宿舍打游戏强吧?”这话赢得不少点赞。说到底,这种平顶山学生随叫随到600元的服务,不过是年轻人用自己能驾驭的方式,在和现实世界慢慢过招。
昨天路过学校后门,又看见那个叫“闪电侠”的男生。他正把奶茶递给外卖小哥,自己手里还提着两袋超市购物袋。看见我时俏皮地眨眨眼:“这单结束就凑满六百啦!”夕阳把他的白衬衫染成淡金色,那瞬间觉得,这代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,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生存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