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阳附近100块钱的爱情,百元左右的周边情感故事
街头巷尾的百元温情
东阳江的晚风带着点潮气,吹得路边大排档的塑料棚哗哗作响。我常来这家店吃炒粉干,老板娘总爱在收拾碗筷时念叨两句家常。那天她擦着桌子突然说:“现在百元左右的约会,小年轻们也能谈出花样来哩。”她指着不远处一对分食一碗馄饨的男女,“喏,那姑娘在吴宁西路卖衣服,小伙子在白云街道当快递员,俩人每周叁晚上都来,就点十二块的馄饨加个八块的饼。”
我顺着她目光望去。女孩正把馄饨吹凉了推到男友面前,男生则小心地把饼撕成两半,把大的那块塞回女孩碗里。他们头顶是那种老式黄灯泡,光晕把两人轮廓照得毛茸茸的。这画面让我想起几年前在振兴路夜市遇见的另一对。那时摆地摊的小夫妻收摊前总会留件九块九的罢恤,丈夫说这是给老婆的礼物,虽然第二天还得挂出来卖,但妻子系着围腰掏二维码时,脸上总漾着被郑重对待的欢喜。
百元左右的浪漫从来不是寒酸。卢宅旧货市场最里面的修表铺,老师傅修了四十年表,收费从来没超过一百。有次看见个小伙子拿来块停走的旧表,掏遍全身只有八十块。老师傅摆摆手说五十就够了,后来才告诉我,那表根本不值得修,但表壳里刻着“永结同心”——“让人家留个念想呗”。这些东阳附近100块钱的爱情,像散落在城市缝隙里的金粉,得凑很近才能看见光芒。
白云书院门口的桂花树下,每到傍晚就聚集着放风筝的老人。其中一位陈爷爷的风筝总是双燕造型,他说年轻时和老伴在木雕城摆摊,最穷时两人分吃五块钱的麦角粥,剩下一百块全拿来买红丝线,扎了这对永不分离的燕子风筝。现在老伴走了叁年,他还是每天来放风筝,线轱辘用老伴的木梭子改的,收放时嘎吱作响,像在说悄悄话。
或许真正的感情从来不需要昂贵包装。江滨公园长椅上互相掏耳朵的老夫妻,共享一副耳机的学生情侣,甚至为对方挑掉白头发的环卫工夫妇——这些瞬间里,百元左右的付出反倒显出情意的成色。就像南市街那家只卖十元剪发的老师傅说的:“便宜的东西也能做到精致,关键是心里装着谁。”
夜市霓虹在积水里映出倒影,那对分食馄饨的年轻人正准备离开。男孩突然跑向旁边的奶茶店,很快举着杯奶茶回来,插好吸管才递过去。我瞥见店员找零的叁张纸币——大概又是杯不超过十五块的柠檬水。女孩喝了一口便递到他嘴边,两人就着同一根吸管慢慢走远。老板娘过来收碗时笑道:“你看,这就叫东阳附近100块钱的爱情,实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