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江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
最近有件事在我们这儿传得挺热闹,说是吴江有个初中生,为了一通叁小时的电话,愣是掏了五百块钱。刚听说时我都懵了——啥电话这么金贵?够我吃半个月外卖了。
仔细打听才知道,这孩子不是普通的闲聊。他表哥在省重点高中读书,马上要中考了,家里管得严,平时根本碰不到手机。这初中生攒了半年的零花钱,就为让表哥在周末偷偷用老人机给他做考前辅导。从数学压轴题到作文套路,连考试时先做哪科都问得明明白白。
这钱花得到底值不值
邻居王老师听说后直叹气:“现在补习班一小时就要两叁百,要是真能打通重点高中的思路,五百块还真说不好是亏是赚。”她班上有个学生去年请大学生做家教,叁小时花了六百,结果中考提了四十多分。不过她也嘀咕:“但这么贵的电话,万一对方讲得不好,这钱不就打水漂了?”
我侄女正好读初二,听到这事眼睛都亮了:“要是我能联系上一中的学姐该多好!她们刚考完,题型套路门儿清。”她班上有同学在闲鱼买过什么“学霸笔记”,花了两百块,结果发现就是网上能搜到的普通资料。
说到这个吴江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事,我倒想起以前在县城读书时,为了问省城老师一道物理题,专门跑到邮局打长途。那时候一分钟六毛钱,攥着十块钱硬币手心里全是汗。现在想想,对知识的渴望从来都是这样,有时候就是愿意为那点启发付出代价。
不过这种事吧,就像开盲盒。有可能遇到真学霸,叁小时把你半年搞不懂的问题都理清楚了;也可能对方其实半桶水,讲得云里雾里。那孩子后来成绩有没有提升谁都不知道,但这份狠劲儿确实让大人们直咂嘴——现在的小孩,认真起来可真敢下本钱。
楼下小卖部老板的说法挺实在:“我闺女要是能这么主动学习,我肯定支持。比那些偷偷充游戏买皮肤的强多了!”他最近没收了女儿的智能手机,换了个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老人机,结果女儿成绩反而前进了十多名。
这件事说到底,反映的是孩子们对优质学习资源的渴望。当正常的渠道不够用时,他们就会想出各种办法,哪怕要付出不小的代价。那个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的故事,或许只是无数个类似情况中的一个缩影。
隔壁陈姐的儿子今年中考,她最近到处托人找刚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:“最好是那种还记得怎么解题的,现在的老师总让我们去上培训班,可培训班哪分得清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?”她算过账,如果找大学生家教,每小时一百五,效果还不一定好。
这件事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:山里孩子为了听城里老师讲课,每天走十几里山路去镇上有网络的地方。现在条件好了,但好老师、好方法依然稀缺。那个吴江初中生用五百块钱换来的,也许不只是叁小时的知识点,更是对学习方法的顿悟。
当然啦,这种高价求助的方式确实存在风险。万一遇到骗子,或者对方水平不行,这钱就白花了。但在教育资源不那么均衡的现状下,孩子们这种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”的劲头,倒让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——也许我们该搭建更靠谱的渠道,让想学的孩子能找到真才实学的学长学姐,而不用靠这种偶然的机会。
话说回来,那个初中生现在怎么样了?有人说他期末考进了年级前五十,也有人说他后来再没打过那种电话。但这件事确实让很多家长开始思考:我们给孩子提供的学习支持,是不是还停留在报班、买参考书的老路上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