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州品茶喝茶工作室,泉州茶道品茗工作室
沿着中山路拐进金鱼巷,老榕树的枝叶斜斜地探出马头墙。还没走到巷子深处,先闻到一阵炭火烧水的焦香,混着佛手柑的清甜。这家挂着竹帘的「泉州品茶喝茶工作室」,木门虚掩着,像是专门给懂行的茶客留了门。
穿汉服的姑娘端来茶盘,白瓷盖碗碰上青石茶托,发出清脆的叮当声。“今天喝的是本地茶农刚送来的秋茶,”她手腕轻抬,热水冲进盖碗的瞬间,兰花香混着蜜香忽地弥漫开来,“您闻闻,这茶好像把整个清源山的雾气都收在里头了。”
茶汤里品出的闽南味
第叁泡茶汤入口,舌尖泛起熟果的甘甜。旁边穿花衬衫的老茶客放下茶杯,带着闽南口音笑道:“在泉州喝茶啊,不能急。你看这铁观音,七泡还有余香,就像我们泉州人做生意——讲究细水长流。”他边说边翻转闻香杯,这个动作让茶香在掌心慢慢散开,确实有种说不出的惬意。
窗外隐约传来南音,和叁弦声缠绕着飘进茶室。老师傅正在茶桌旁焙火,炭炉上架着竹编焙笼,新茶在里头轻轻翻动。“慢工出细活,”他擦了把汗,“现在机器烘焙两小时就搞定,我们偏要炭焙十二小时。你说为什么?因为炭火是有生命的,它会让茶汤更柔,更润。”
其实想想挺有意思,这座被称作“世界茶港”的古城,早在宋元时期就用帆船把茶叶运到世界各地。如今在泉州茶道品茗工作室里,依然保留着古人“围炉煮茶”的雅趣。茶艺师演示宋代点茶时,茶筅击拂出的绵密泡沫,和故宫画作里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。
藏在茶香里的生活哲学
巷口卖面线糊的阿婆收摊后,也会拎着保温杯来坐坐。她总说:“你们文人把喝茶说得太玄乎,我们老泉州啊,早晨用搪瓷缸泡茶配油条,下午用紫砂壶慢品,晚上拿大碗解渴——什么样的杯子泡什么样的茶,都是过日子。”
这话让我盯着手中的茶杯发了会儿呆。确实,在泉州品茶喝茶工作室呆久了会发现,真正的茶道不在繁琐的仪式里,而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中。就像他们坚持用手工挑拣茶梗,虽然费时,但能保留叶片完整;坚持用山泉水泡茶,虽然麻烦,但能激发出最本真的茶味。
暮色渐浓时茶室亮起暖黄的灯,茶客们陆续离开。茶艺师正在整理茶具,她将最后一道茶汤均匀点入闻香杯,这个动作被称为“韩信点兵”。我突然想起《茶经》里说的“最宜精行俭德之人”,或许在喧闹的现代生活里,我们需要这样一方天地,让紧绷的神经在茶香中慢慢舒展。
走出工作室时,衣角还沾着若有若无的茶香。隔壁传来焙火声,老师傅还在为明天的茶会准备茶点。回头望去,暖光从竹帘缝隙漏出来,落在青石板上,像泼翻的茶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