鹤山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,鹤山学子即时响应联系方式
这几天在鹤山的大学城附近,总能听见同学们聊起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——好像总有那么些同学,手机里存着几个随叫随到的号码。这事儿听着有点新鲜,你说现在大家不都习惯用社交软件联系吗?怎么还有人直接打电话呢?
校园里的"即时达"现象
昨天在食堂吃饭,就听见隔壁桌的学弟在打电话:"哎,我课本落教室了,能帮个忙不?"没想到不到十分钟,就有人把书送到了食堂门口。后来一问才知道,这是他们系里自发形成的一个互助网络。有的同学课表排得比较空,就主动把自己的鹤山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分享给需要的同学。这种互帮互助的方式,倒是挺让人暖心的。
不过也有人纳闷:现在外卖、快递这么方便,为什么还要靠同学之间这样帮忙?我特意问了几个经常参与这种互助的同学。小李说得很实在:"有时候就是图个方便,比如突然下雨没带伞,或者在图书馆待到太晚,叫个相识的同学顺路帮个忙,比等外卖小哥要快多了。"这话倒是提醒了我,在校园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,同学之间的帮助确实更有人情味。
这种互助方式也不是随便谁都能参与的。听说参与的同学都要经过简单的身份核实,毕竟涉及到个人信息安全。而且大家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:晚上九点以后除非急事,一般不打扰别人。这种自觉形成的规则,让这个自发的小网络运行得挺顺畅。
那些意想不到的互助时刻
上周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。晚上十点多,有个女同学在实验楼做实验到很晚,出来后发现手机没电了,又赶上下大雨。好在实验楼保安大叔那里存着几个鹤山学子即时响应联系方式,一个电话打过去,很快就有人送伞过来。后来听说,那晚帮忙的同学就住在实验楼旁边的宿舍,一看是认识的学妹,二话不说就冒着雨跑来送伞。
这种互帮互助的事儿在校园里还真不少。有的同学早上起不来床,会拜托早起的同学打电话叫醒;有的在校外实习回来晚了,也会请同学帮忙带份晚饭。说来也挺有意思,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,反而让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紧密了。有时候想想,也许正是这些日常的小帮助,让大学生活多了几分温暖。
不过要说明的是,这种随叫随到的服务可不是免费的劳动力。参与的同学都说,这纯粹是互相帮助,今天你帮我,明天我帮你。有时候为了表示感谢,可能会请对方喝杯奶茶,或者帮忙占个自习座位。这种你来我往的方式,反而让同学间的交往变得更自然。
现在想想,这种同学之间的即时帮助,倒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特质。他们既懂得运用最直接的联系方式,又保持着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信任。在这个什么都讲究效率的时代,能在校园里保留这样一片互帮互助的小天地,确实让人感到挺欣慰的。
说到这里,可能有人会问:这样的互助方式能持续多久?其实谁也说不好。但随着新学期开始,加入这个互助圈的同学似乎越来越多了。或许正是因为大家都能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帮助,在别人需要时又愿意伸出援手,这种简单的善意才会在校园里悄悄传递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