漯河一夜寻附近女子,漯河晚间觅邻舍女伴
夜色渐浓,漯河老城区的路灯在潮湿的空气里晕开一圈圈昏黄。我站在建设路拐角的梧桐树下,看着手机屏幕暗了又亮。这么晚了,要上哪儿去找人呢?
巷子深处飘来烤红薯的香气,有个穿红色外套的姑娘蹲在路边喂流浪猫。我往前走了几步,又迟疑地停下——她看起来太年轻了,不像我要找的人。说起来也怪,明明约好在人民公园门口见,怎么转眼人就不见了。
转角遇到的面馆
拐过两个弯,看见一家还亮着灯的面馆。推门进去时风铃叮咚作响,系着围裙的大姐正在擦桌子。“来碗烩面?”她头也没抬。我要了面,顺势打听是否见过穿米色风衣的女士。大姐拎着抹布直起身:“傍晚倒是有位这样的顾客,还问了去文化路怎么走。”
这倒是个线索。我道了谢,热腾腾的面上来时,突然想起还没给手机充电。要是彻底关机,今晚的漯河一夜寻附近女子可就真成大海捞针了。面汤的热气熏得眼镜起雾,我摘下来慢慢擦着,心里盘算着接下来的路线。
隔壁桌的老爷子忽然开口:“文化路最近在修地铁,导航都不太准。”他握着保温杯,不紧不慢地补充,“要是找人的话,不妨去旁边的步行街看看,晚上挺热闹。”
步行街的巧合
步行街的霓虹灯把青石板路照得发亮,卖糖炒栗子的小贩在吆喝。我顺着人流往前走,在十字路口等红灯时,突然看见对面书店门口站着个熟悉的身影。米色风衣,栗色卷发——可不就是我要找的人么!
她正低头翻着刚买的书,路灯把她的侧影勾勒得格外清晰。我穿过马路时,她恰好抬起头,愣了片刻便笑起来:“你怎么找到这里的?”我说这可真是巧了,本来还在发愁漯河晚间觅邻舍女伴的事,没想到在这儿遇上了。
她指着书店橱窗:“本来想去文化路那家咖啡馆,结果修路绕晕了。刚好看到这本期待已久的书,就进来逛逛。”我们沿着步行街慢慢走,她说起刚才在旧书店发现的趣事,老板还给她推荐了本地人才知道的深夜豆浆摊。
穿过熙攘的人群,我们在河边的长椅坐下。对岸的霓虹倒映在漆黑的水面上,碎成一片晃动的光斑。她说起明天要去的召陵故城,我提醒她记得带伞——天气预报说午后有雨。夜风拂过沿岸的柳树,带来河水特有的湿润气息。
不远处传来广场舞的音乐声,夹杂着孩童的笑闹。这个普通的漯河夜晚,因为这场意外的寻找与重逢,突然变得生动起来。或许很多时候就是这样,我们费尽心思寻找的,往往会在某个不经意的转角与我们相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