穆林18岁学生一小时50元,青年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
最近小区布告栏贴了张新广告,白纸黑字写着"穆林18岁学生一小时50元"。隔壁王阿姨看见后直念叨,说现在年轻人真有想法,她闺女上学期请的家教每小时要两百呢。
我盯着那行字看了好久。穆林这孩子我见过几回,总是背着双肩包匆匆走过,鼻梁上架着副黑框眼镜。听说他父亲年初下岗了,母亲在超市做理货员。
时光倒回二十年
这价钱让我想起2003年暑假,表哥在县城贴小广告当数学家教,收费标准也是每小时五十块。那会儿五十元能买四十斤大米,或者给自行车换两条轮胎。
可现在是2023年啊。楼下奶茶店的兼职生时薪都有叁十五元,更别说那些在培训机构代课的老师了。青年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这个标准,在当下显得格外扎眼。
昨天在菜市场遇见穆林帮母亲看摊,我假装不经意地问起家教的事。他挠挠头说:"就想给家里减点负担。我们班同学都找每小时一百二的家教,我收半价,应该有人需要吧?"
某个周日下午的见闻
说来也巧,上周日我去社区图书馆还书,正好看见穆林在给五年级的婷婷辅导功课。两个孩子趴在靠窗的桌子前,阳光把练习本照得发亮。
"这道题我们可以换个方法解。"穆林用铅笔轻轻点着题目,"就像玩魔方,有时候转不过去,倒回来重新开始就好。"
婷婷突然笑起来:"我们班老师讲题可没你这么好玩。"
我在书架后面站了片刻。忽然意识到,或许青年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的意义,不在于价钱高低,而在于那种同龄人之间的理解。就像大两岁的哥哥姐姐,刚刚经历过那些考试,还记得哪里容易卡壳。
穆林的教学笔记上密密麻麻标着重点,不同科目用不同颜色的便签纸区分。最让我触动的是页角写着:"要记得婷婷害怕应用题,下次从生活例子讲起。"
这让我想起前两天在家长群里看到的讨论。李太太说她请的博士家教虽然厉害,但讲课总爱用专业术语,孩子经常听得云里雾里。有时候,最好的老师不一定是学历最高的,而是最懂得怎么把知识"翻译"成学生能理解的语言。
现在很多家长执着于找名师,却忽略了学习是需要共鸣的。一个刚从高考战场下来的青年学生家教,脑子里还热乎着应试技巧,这笔五十元每小时的投入,说不定比那些昂贵名师更划算。
昨天傍晚又看到穆林更新了广告,这次多了"可试听半小时"的承诺。夜色渐浓,他站在布告栏前调整纸张位置的身影,让人想起即将启程的候鸟。这个用青年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标价自己时间的年轻人,正在用最质朴的方式书写着成长。
路灯次第亮起时,我发现广告纸右下角新添了行小字:"包月优惠,免费答疑"。这大概就是生活教给他的经济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