醴陵喝茶快餐号,醴陵茗茶简餐号
醴陵喝茶快餐号,街角那抹人情味儿
前两天路过城南老巷子,一眼就瞧见了“醴陵喝茶快餐号”那块旧招牌。红底白字的牌子被太阳晒得有些发白,可门口排队的人还是那么热闹。我忍不住停下电动车,凑过去要了份套餐。老板娘麻利地舀着排骨汤,边忙活边和熟客唠家常:“张伯伯今天这么早下工啊?”“李婶,你家孙子上次说要的豆干,今天特意多留了两块。”
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在临窗的位子坐下,忽然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。如今满大街都是手机点餐、外卖送到家,偏偏是这么个看着朴实无华的小店,倒成了街坊邻居离不开的据点。你说它到底卖的是饭菜,还是这份热乎气儿?
想起第一次来这儿,还是叁年前刚搬来这附近。那天加班到晚上九点多,饿着肚子在冷清的街上转悠,只有“醴陵茗茶简餐号”还亮着暖黄的灯。点了个香菇鸡丝套餐,老板娘看我疲惫,额外送了碗绿豆汤。就那么一口温热的汤下肚,整天的疲惫都化开了。
其实要说味道,倒也不是什么山珍海味,就是普通的家常菜。可他们家的米特别香,据说都是醴陵本地的晚稻米。菜也炒得恰到好处,青菜翠绿,肉片嫩滑,最难得的是每道菜都带着锅气。现在很多连锁快餐都用中央厨房配送,吃起来总差那么点意思。而这里的醴陵喝茶快餐号,从洗菜到出锅都在眼前,看得见的新鲜。
店里的熟客大多是在周边工作的上班族,或是附近小区的住户。常能看见几个老大爷坐在角落,一壶茶配两样小菜,能从下午叁点坐到日落。有次听见他们聊天,说这店开了十五年了,从他们退休吃到如今带孙子来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街角的杂货铺,老板记得每个孩子的口味,五分钱的糖块都能让你挑半天。
现在的餐饮业越来越讲究标准化、规模化,可标准化之后,好像把人情味也给标准化没了。你看那些网红餐厅,装修一个比一个精致,菜品摆盘一个比一个讲究,但吃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反倒是在“醴陵茗茶简餐号”这样的地方,厨师记得王阿姨不吃辣,李叔叔喜欢汤汁多一点,这些细微处的体贴,才是让人一次次回来的理由。
前两天带朋友来,他好奇地问:“这么个小店,怎么竞争得过那些连锁品牌?”我指着墙上发黄的合影和感谢信,那都是老顾客留下的。有些是考上大学的学生,有些是搬去外地的家庭,每次回醴陵都还要来坐坐。这大概就是答案——食物能填饱肚子,但留住人心的,是那些超越交易的情分。
傍晚时分,夕阳透过老式的玻璃窗,在褪色的地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新来的客人推门而入,风铃叮当作响,老板娘抬头笑道:“来啦?今天有新鲜的藕带,给你炒个酸辣的?”这样的场景日复一日,普通得不能再普通,却让整条街都生动起来。
走出店门时,我又回头看了看那块招牌。忽然明白,像“醴陵喝茶快餐号”这样的老店,早已不只是个吃饭的地方。它是街坊的食堂,是游子的乡愁,是匆忙都市里一个温暖的停顿。在这个什么都在追求“更快更多”的时代,还有人愿意守着这份慢火细熬的诚意,实在是难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