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安同城约初中生100元,福安同城学生约玩百元
最近在福安本地的聊天群里,总看到有人发类似的消息。那天刷手机,隔壁小区的张阿姨突然私信我:“你家孩子最近出门勤快不?我闺女昨天对着屏幕傻笑半天,问她就说同学过生日。”她顿了顿,“可我明明听见语音里有个男声说‘百元就能玩一下午’。”
我心里咯噔一下。这不就是群里传的那个吗?放下手机,窗外正好走过几个穿校服的初中生,手里攥着零钱,嘻嘻哈哈往商场方向去。现在的孩子零花钱多,但有些事真不是钱的问题。
藏在零花钱背后的事
我找了个周末,特意去学生常去的奶茶店坐坐。隔壁桌三个男生正凑在一起看手机,穿校服的男孩压低声音:“这周六怎么样?人均就一百。”旁边戴眼镜的推推他:“我妈最近查得严,说要期中考试了。” “怕啥,就说去图书馆呗!”
听到这儿,我手里的奶茶突然不香了。这些孩子可能根本没意识到,用“约玩百元”当借口,最后会面临什么。店家老板一边擦杯子一边摇头:“常见啦,周末一堆初中生来这儿集合,然后不知道去哪儿。有次有个孩子忘带钱,急得直转,说凑不够人均一百要被笑话。”
是啊,攀比心就是这样起来的。本来简单的交友,非要和钱绑在一起。福安这么小的地方,哪个巷子有什么店,哪家孩子晚回家,不到半天就能传遍整个熟人圈。
前两天碰到楼下李老师,她教初中语文,说起现在学生写作文,动不动就写“约着去哪玩”,细节却含糊其辞。“有次我多问两句,那孩子脸红到耳根,支支吾吾说就去吃了顿饭。可作文里写的是‘难忘的周末聚会’,连具体地点都说不清。”
家长这边呢?张阿姨后来告诉我,她偷偷跟着女儿出去过一次。“就在人民公园后面那条街,五六个孩子碰头,然后进了家黑网吧。”她叹气,“现在给孩子零花钱都提心吊胆,给多了怕乱花,给少了又怕孩子在外面没面子。”
其实吧,初中这个年纪最要面子,也最容易学坏。福安同城约初中生100元这种事,开头可能真是凑钱玩,后来就不好说了。我侄子去年就差点卷入这种事,幸好他班主任发现及时,在班会上专门讲了怎么正确交朋友。
那句话怎么说来着?小时候偷针,长大偷金。今天能为了凑够一百元对家里说谎,明天就可能做出更出格的事。咱们福安好歹是个讲传统的地方,谁家孩子要是真出了事,一大家子都在邻里间抬不起头。
现在想想,我们那时候哪有什么“同城约玩”?放学后跳皮筋、打弹珠,最多凑钱买根冰棍分着吃,不也开心得很?时代是变了,但有些道理不会变——不该赚的钱别赚,不该凑的热闹别凑。
昨天路过学校门口,正好放学。听见两个女生聊天:“周末去图书馆写作业吧,我妈说写完请咱们吃火锅。”另一个笑着点头。你看,健康的交往方式不也挺好吗?既不用偷偷摸摸,也不用为那人均一百元发愁。
说到底,福安同城学生约玩百元这种事,关键不在钱多少,而在那种偷偷摸摸的习惯。今天能瞒着家长凑一百,明天就敢做更大的错事。咱们做长辈的,该管的时候真不能心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