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阳火车站小巷子价格,邻近路段收费参考
揭阳火车站周边的小巷子
每次走出揭阳火车站出站口,总能看见旅客们站在广场上张望。有人低头查看手机导航,有人试探着往旁边的小巷口打量。说实话,我刚来这座城市时也这样,特别是第一次拖着两个大行李箱,看着出租车排着长队,心里就在琢磨:走旁边这条小巷会不会更方便些?
记得有回碰到位从广州来的阿叔,他指着巷口的摩托师傅问我:"这些车进小巷怎么收费?"我陪着他问了几个师傅,发现从火车站到附近居民区,价格多在5到8元间浮动。要是去更远些的商业街,价格就得看具体位置了。有位老师傅扯着潮汕口音的普通话说:"现在都按表走咯,去新河市场那边大概十二块。"
其实巷子里的价格挺有意思。白天往东边走的老巷,常有挑着竹筐卖草粿的摊贩,叁轮车过路费也就叁五块。但要是晚上想去西边新开发的美食街,那些亮着彩灯的小电驴起步价就要六块。有次我赶时间,想找辆摩托车穿到对面的公交总站,师傅伸出两个手指:"这段路不绕道,两分钟就到,收你四块。"
说到邻近路段收费参考,我发现个规律:以火车站为圆心,往外走的价格像水波纹似的层层变化。往榕华大道方向的小巷,因为要爬个小坡,总比去沿江路的贵个一两块。有回和常年在车站等客的陈师傅聊天,他扳着手指头算:"去实验小学那条路虽然近,但是学校门口经常堵车,所以和去稍远些的批发市场价格差不多。"
这些年看着巷子里的变化,感觉价格其实在悄悄说着这座城市的故事。新修的人行道让某些巷子变得抢手,而老居民区拆改又让另一些巷子的车流变少。有次下雨天,我躲在巷口便利店门口,听见两个摩托师傅在议论:"现在去新区的客人多了,但返程经常空车,这价格得把返程空驶算进去呀。"
最近注意到巷子口新装了反光镜,转弯处的石墩也刷上了黄黑条纹。这些细微变化让我想起去年这时候,夜里穿行这些巷子还得开着手机照明。现在虽然价格比前两年微调了一两块,但安全性确实提高了不少。昨天还看见有辆写着"便民服务"的电动三轮,明码标着"火车站至中医院 十元"。
其实坐在巷子口的石阶上观察挺有意思。你会看见刚下火线的年轻人熟练地扫码付款,也会遇见外地游客认真对比着手机地图。有对老夫妇让我印象深刻,他们拿着写地址的纸条,和摩托师傅商量能不能顺路指指附近的宾馆。最后师傅载着他们在巷子里转了个弯,收费时还少要了两元:"您说的那家旅馆就在前头,拐个弯就到。"
说到邻近路段收费参考,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。同样去揭阳楼,走北边小巷比走南边主干道能省叁块钱,但要多花几分钟。这让我想起常年在巷口卖矿泉水的大姐说的话:"有些人赶时间,有些人想省钱,我在这看久了,发现选哪条路的都有道理。"
夜幕降临时,巷子里的车灯会连成一条流动的光带。价格牌在夜色中闪着微光,骑手们靠在墙边休息,等着下一班火车到站。这份热闹要持续到深夜,直到末班车驶离站台。这时候的价格会稍微上浮,但总能看见熟悉的骑手对拖着大包小包的熟客摆摆手:"老价钱,上来吧。"
有天清晨我赶早班车,看见巷口的早餐摊已经亮起灯火。炸油条的阿伯和等客的摩托师傅用潮汕话闲聊,说起最近油价变化对收入的影响。这时有位背着书包的学生跑来,急匆匆地问去实验中学多少钱。师傅灌完最后一口豆浆,抹抹嘴说:"八块,我顺路送孩子上学,收你六块好了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