奎屯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奎屯周边两百元的感情故事
那晚在小面馆
奎屯的冬天来得特别早,才十一月初,街上行人就把自己裹得像粽子。我常去的那家“老马牛肉面”亮着暖黄的灯,推门进去时眼镜瞬间蒙上白雾。老板娘认得我,隔着柜台喊:“还是老规矩?”我点点头,找个靠墙位置坐下。
面刚上桌,门又被推开,带进一阵冷风。是个二十出头的女孩,穿着洗得发白的羽绒服,脸颊冻得通红。她只要了碗最便宜的清汤面,坐在我对面那桌。等面的工夫,她一直低头看手机,屏幕上是张合影——她和个年轻小伙儿,背景像是附近的建筑工地。
老板娘端面过来时多给了个空碗,女孩愣了一下,随即会意地笑笑。她把面分出一半,仔细盖上牛肉,又从包里掏出保温盒装好。这举动让我想起什么,忍不住开口:“给对象带的?”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:“他夜班,这会儿该饿了。”
就这样聊开了。她叫小雅,和男友都是从甘肃来的,在奎屯附近的工业园区打工。“他总说工地食堂的饭像猪食。”小雅笑着说,眼睛弯成月牙,“这家面馆是我们发现的宝藏,虽然加起来要花二十多块,但比去城里下馆子便宜多了。”
我问他们怎么相识的。她说有次下班错过班车,徒步回出租屋时被几个醉汉纠缠,正好他骑电动车经过,硬是绕路把她送回家。“后来他天天在那个点‘偶遇’我,傻子都看出来是故意的。”小雅说着,脸颊泛起红晕,“其实他那电动车是跟工友借的,为了送我,每天要多付五块钱油费。”
听着她的讲述,我突然想起网上那个流传的说法——奎屯附近200块钱的爱情。有人调侃这点钱能谈什么恋爱,可眼前这碗要分着吃的牛肉面,这场每天多花五块钱的“偶遇”,不就是最真实的答案么?
小雅小心地把打包好的面装进布袋:“上个月他过生日,我花两百块买了件羽绒服,他念叨到现在,说太浪费。”但她记得他拆礼物时眼眶都红了,那件衣服至今舍不得穿,说出工回来穿脏了心疼。
窗外飘起雪花,小雅站起身告辞。推门前她回头笑笑:“姐,其实两百块能做好多事呢——能吃十次牛肉面,能买两件换季打折的衣服,够他骑电动车接送我两个月。”门铃叮当一声,她的身影消失在雪夜里。
我望着窗外发呆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,我们总把爱情标上天价,却忘了感情的本真。奎屯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从来不是指具体的金额,而是在有限条件里,愿意为你倾其所有的真心。就像那半分牛肉面,就像寒冬夜里小心翼翼揣在怀里的温暖。
老板娘过来收碗,随口说:“那姑娘每周末都来,说是和对象改善生活。”我这才注意到价目表——牛肉面十八元,加肉另加八元。他们所谓的“奢侈”,不过是多数人眼里再普通不过的一餐。
离开面馆时雪更大了,街灯把雪花照得晶莹剔透。我想起小雅提到的一个细节——有次她凌晨发烧,药店都关门了,男友跑遍半个奎屯,终于敲开家私人诊所的门。事后她发现,那天他花光了兜里仅有的两百多块,连打车回来的钱都没留,徒步走了五公里。
或许这就是奎屯周边两百元的感情故事最动人的地方——不是计较付出多少,而是在能力范围内,给你毫无保留的全部。这种感情比任何华丽的誓言都来得踏实,就像西北土地,看似贫瘠,却能在裂缝中开出倔强的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