侯马200元一次的还有吗,侯马200元服务是否仍可体验
最近跟朋友闲聊,突然被问到一个挺实在的问题:"侯马200元一次的还有吗?"这话听着耳熟,好像去年在本地论坛也见过类似的讨论。朋友挠着头说,他上个月路过老城区,特意绕到以前常去的那条街转悠,发现好几家熟悉的店面都拉着卷帘门,贴着"招租"的红纸。
说起来这种两百块的服务,在咱们这儿存在有些年头了。记得五六年前,城南汽车站附近的小巷里,傍晚总能看见叁五家亮着粉红灯光的理发店。老师傅们搬个小马扎坐在门口抽烟,有生面孔经过就抬头打量几眼。现在再去那边,基本上都改成便利店和快递驿站了。
价格背后的变化
其实仔细想想,这个价钱维持了快十年没变过。十年前在纺织厂打工,月薪一千八的时候是这个价;现在送外卖月入六千,还是这个价。 inflation这么多年,房租涨了,洗发水都从飘柔换成不知名品牌了,偏偏服务价格像钉在那里似的。有位老师傅倒是说实话:"涨到两百五就没人来了,大家宁愿再加点钱去装修好点的店。"
我特意问了问还在做这行的老熟人。她掰着手指算账:单间月租六百,每天开工十小时,电费水费加起来两百,还得给中间人抽成。说起来挺心酸,"刨掉这些开销,落到手里的也就刚够吃饭。要不是家里两个孩子要上学,早回老家种玉米去了。"
现在年轻人确实不爱入这行。上次见到个新来的小伙计,刚满二十,蹲在店门口玩手游。问他怎么想来干这个,他头都不抬:"在电子厂整天站着,这里好歹能坐着等活。"才干了半个月,听说就跟人去杭州做直播助理了。
有老主顾念叨,这些年在侯马要找这个价位的服务,得越走越偏。从前在市中心步行街拐角就能找到,后来得去旧居民区,现在听说都搬到开发区那边的临街商铺了。而且营业时间也变短,以前亮灯到半夜,现在晚上九点过后基本都打烊。
倒是有些老师傅琢磨出新路子。认识那位修了二十年脚的杨师傅,现在带着全套工具上门服务。微信群里约好时间,骑着小电驴穿街走巷。他说这样省了房租,老主顾还觉得方便,虽然跑腿累点,但每月反而多赚几百块。
不过要说侯马200元服务是否仍可体验,答案倒也不是绝对的。上周末路过老百货大楼后巷,还真发现两家坚持营业的。霓虹灯牌旧得褪色,但门口停着几辆电动车,玻璃门上贴着"全身放松"的彩字。只是进去要按门铃,得等里面的人透过猫眼确认才开门。
这种变化挺有意思的。就像街角那家二十年的烧饼铺,从挑着担子叫卖到有了固定摊位,现在儿子接手开了抖音账号。老手艺还在,只是换了个活法。或许这些侯马200元一次的服务也在慢慢转型,只是我们没太留意。
前两天碰见个社区工作人员,他说这些小店现在都归到"灵活就业网点"管理。要办健康证、消防合格证,还要参加街道组织的安全培训。虽然手续多了,但有了正式身份,不用老是提心吊胆怕检查。
暮色里站在天桥上看,这个城市的轮廓越来越新。玻璃幕墙的大楼之间,还藏着些亮着暖黄灯光的小门店。朋友突然拍拍我:"看,那家以前不就是......"顺着他指的方向,确实有块熟悉的招牌在夜色里忽明忽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