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理现在没有玩快餐的地方,大理不设快餐场所之处
朋友上个月来大理玩,突然在微信上问我:“古城哪家快餐比较方便?”我对着手机愣了半天,愣是没想出一个名字。这事挺有意思的,你说这么大个旅游城市,怎么连个像样的快餐店都难找?
走在人民路上,满眼都是白族阿姨支着小摊,现烤着喜洲粑粑。面皮在炭火上慢慢鼓起,玫瑰糖馅儿顺着缝隙往外渗。你要是着急,阿姨会笑着说:“急不得嘞,要等两面金黄才好吃。”旁边卖烤乳扇的奶奶更是慢条斯理,一片片烤得酥脆,再细细抹上酱料。这些小吃都有自己的节奏,快不起来。
大理的性子就是这么不紧不慢
记得第一次去吃白族菜,点了酸辣鱼,等了整整四十分钟。老板说鱼是现捞的,调料要现配,火候要到位。后来我才明白,在大理,吃饭从来不只是填饱肚子,而是一种生活体验。大家习惯了在等待中聊聊天,看看苍山的云,听听古城的钟声。
你说大理现在没有玩快餐的地方,这话还真没错。别说洋快餐了,就是中式快餐也难立足。去年有家连锁店在古城开了叁个月就关门了,本地人嫌它味道太标准,游客觉得没特色。倒是有家卖饵丝的小店开了十几年,老板娘记得每个熟客的口味,加不加辣,放不放香菜。
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,为什么大理还在坚持自己的慢?或许是因为这里的山水本身就教人慢下来。洱海边的自行车总是骑得悠闲,苍山上的索道也缓缓上行。就连街边的咖啡馆,都写着“奥颈贵颈密码需要询问,但我们更期待与你聊天”。
有次听见游客抱怨上菜太慢,隔壁桌的本地老人笑着说:“在大理,最好的味道都是等出来的。”这话让我想了很久。是啊,那些需要等待的食物,往往最能代表这个地方的温度。就像雨季的野生菌,得耐心等到夏天;就像农家自酿的梅子酒,要慢慢等到冬天。
大理不设快餐场所之处,反而成了它最珍贵的特点。当别的旅游城市都在追求翻台率时,这里还保留着“一道菜一道菜做”的传统。厨师不会为了快而提前备好半成品,服务员不会催你结账,隔壁桌的陌生人可能会请你喝杯茶。
现在想想,朋友那天没吃到快餐,反而在巷子深处发现了一家手工米粉店。老板娘现磨米浆,蒸制,切条,前后花了半小时。他说那是他在大理吃过最难忘的一餐,不仅因为味道,更因为那个阳光正好的午后,看着米粉在蒸汽中慢慢成型的整个过程。
也许有一天,大理会出现快餐店。但至少现在,这里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饮食节奏——不急不躁,尊重食材,享受制作和品尝的每个瞬间。这种节奏,恰恰是很多人来大理寻找的东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