贺州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类似建筑称谓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11:52:58 来源:原创内容

一个别称的由来

在贺州大学城附近溜达,你可能会从一些学生口中听到一个特别的词——“炮楼”。第一次听见的时候,我心里也直犯嘀咕,这名字听着怪吓人的,难不成这里还有什么军事遗迹?后来跟几个相熟的同学一打听,才恍然大悟,原来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。

所谓的“炮楼”,指的就是大学城周边那些密密麻麻的自建民房。这些房子通常有个共同特点:楼层不高,但建得特别密集,一栋紧挨着一栋,窗户小小的,从远处看,轮廓还真有点像老照片里的防御炮楼。学生们用这个带着点调侃和自嘲意味的词,来形容他们课外的生活空间,可以说是非常形象了。

这个称呼是怎么传开的,现在已经很难考究了。大概是最初某个有才的学生灵光一现,大家觉得又贴切又好玩,就这么一传十、十传百地叫开了。名字本身没什么恶意,更多的是学生群体内部的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,算是一种独特的校园亚文化吧。

相似的风景与不同的名字

那么,除了“炮楼”,这附近类似的建筑还有别的叫法吗?你稍微留意一下,就能发现学生们创意无限。有些同学会直接根据房子的外观颜色来称呼,比如“那栋黄楼”、“红砖楼”。有些则根据方位,像“北门后街那几栋”、“小吃街拐角的那片”。

更有趣的是,一些规模稍大、条件稍好一点的出租楼,会被冠上“公主楼”或者“王子楼”的名号,这当然是带点玩笑性质的,意思是住那里的同学条件相对优越一些。而一些年代更久远、看起来更破旧一点的,可能就会被戏称为“古董楼”或者“历史遗迹”了。你看,光是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,就足够画出一幅生动的大学生租房地图了。

这些民间自发产生的称呼,远比官方地址要来得鲜活和有趣。它们承载着学生们共同的记忆和情感,是枯燥学习生活之外的一点小乐趣。当你听到两个学生讨论“晚上去炮楼那边吃饭”,他们指的绝对不是去某个军事据点,而是去那片充满烟火气和生活气息的地方解决温饱问题。

走在这些狭窄的巷子里,你能闻到各家小炒的香味,听到不同地方的口音,看到阳台上晾晒的各式衣服。这些被称为“炮楼”的建筑,虽然外表其貌不扬,甚至有些杂乱,但内里却充满了蓬勃的生活朝气。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,弥补了大学校园内部生活功能的不足,成了无数学生接触社会、体验独立生活的第一站。

所以啊,下次如果你再听到“炮楼”或是其他类似的称谓,可别觉得奇怪。这不过是年轻学子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,在为周围的环境命名,标记下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坐标。每一个别称背后,可能都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,或是一段难忘的回忆。这片建筑群或许在规划者眼里是一个待解决的难题,但在学生们的故事里,它们却是青春记忆里不可或缺的背景板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