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安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火车站后巷的生活场景
瑞安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火车站后巷的生活场景
每次从瑞安火车站出来,我总是不急着去大路上打车。相反,我的脚会不自觉地拐个弯,溜进车站主体大楼后身那条不怎么起眼的小巷。这儿和高大气派的站前广场完全是两个世界,像是舞台华丽的后台,卸了妆,透着最本真的生活气息。
巷子不宽,刚够两辆电动车错身。两旁的建筑有些年头了,墙皮斑斑驳驳,露出里面砖头的颜色,倒像是一本被翻旧了的书,每一处痕迹都是一个故事。阳光在这里也变得柔和,斜斜地照下来,把晾在窗外的衣服影子拉得老长。
你在这儿能听到最丰富的声音合集。火车进站的汽笛声是遥远的背景音,近处是各种切切实实的响动。这边小吃店的老板娘正在案板上“笃笃笃”地切着葱花,那边五金店的老板在用扳手拧着什么,发出金属摩擦的声响。偶尔有自行车铃“叮铃铃”地划过,伴着熟人间擦身而过的招呼:“买菜去啊?”“哎,接孙子放学!” 这些声音混在一起,不觉得吵,反而让人觉得心安。
要说这火车站后巷的生活场景,最有意思的就是看那些小店里的人们。一家开了几十年的理发店,老师傅穿着白色的确良褂子,正给一位老主顾修面,动作不紧不慢,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。旁边的杂货铺,商品摆得满满当当,从针头线脑到酱油醋盐,应有尽有。店主是个大姐,正坐在小马扎上择菜,准备着一家人的晚饭。有旅客拖着箱子路过,好奇地张望,她也只是抬头友善地笑笑,并不急于招揽生意。这里的时间,走得好像比外面慢半拍。
再往里走,能看到几栋老居民楼。阳台护栏里,除了晾晒的衣物,还顽强地伸出几盆绿植,有的开着不知名的小花,给这片灰扑扑的背景添上一点亮色。傍晚时分,香味就开始从各个窗户里飘出来,是家常的炒菜味,混着米饭的香气。这味道,比任何高级餐厅的菜肴都更能勾起人的乡愁,或者说,是对“家”的想象。
我想,这条小巷子,可能比那座崭新的火车站本身,见证了更多真实的悲欢离合。南来北往的旅客行色匆匆,而住在巷子里的人们,则守着这一方天地,日复一日。他们是静态的风景,看着流动的人群。车站是起点和终点,而这条小巷,是连接着远方与家门口的那段最朴实的路。它不负责梦想和告别,只负责提供一顿热饭,一个安稳的觉,和一份踏实的烟火气。
站台上响起广播,又一列火车即将出发。我转身,准备离开这条巷子。身后的生活还在继续,切菜声、聊天声、孩子的笑闹声,它们混合成一股温暖的力量。我知道,下次再从火车站出来,我依然会走进来,在这瑞安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里,待上那么一小会儿,让自己从旅途的疲惫中,慢慢缓过神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