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丘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老街150块的情缘
那条青石板路
章丘的小巷子总是弯弯曲曲的,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。我站在巷口往里瞧,有位老大爷正坐在门槛上择韭菜,他身后的木门上贴着褪色的福字。我突然想起朋友说过,这儿藏着一段对于150块的爱情故事。
“您知道这巷子里有个卖粘豆包的老奶奶吗?”我凑上前问。大爷抬起头,眼睛眯成两条缝:“你说秀英啊?往前走到第叁棵槐树右拐,门口挂着蓝布帘的就是。”
槐花的香味混着炊烟飘过来,我数着步子往前走。确实有块蓝布帘在风里轻轻晃着,帘子后面是个小院,灶台上升起白白的热气。
秀英奶奶正在蒸粘豆包,见到我来,她擦了擦手:“要几个?叁块一个,五个的话...算你十五。”我正要掏钱,她却摆摆手:“不急,先坐着等会儿,这锅马上好。”
五十年不变的价钱
“听说您在这卖了五十年粘豆包了?”我试着打开话匣子。秀英奶奶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,火苗映得她的脸发亮:“五十二年啦。刚开始卖两分钱一个,后来慢慢涨,到八几年就定在五毛,再后来...九五年开始卖一块五,到现在还是这个价。”
我愣住了。现在随便一个包子都要两块五,她这粘豆包馅料足得很,怎么才卖一块五?
“不亏本吗?”
她掀开锅盖,热气呼地冒出来:“亏啥?老主顾多,薄利多销呗。”但她的眼神飘向院子里那棵老枣树,好像在回忆什么。
这时进来个老爷爷,直接往灶台边的小板凳上一坐:“老规矩,五个。”秀英奶奶麻利地装好递过去,爷爷掏出早就准备好的七个五毛硬币,叮叮当当地放进铁盒里。
铁盒里的秘密
等老爷爷走了,我才注意到灶台边上那个生锈的铁盒子。秀英奶奶见我一直盯着看,轻轻打开盒盖——里面全是五毛的硬币,整整齐齐地码着。
“刚那是我家老头子。”她突然说,“五二年了,每天这个时候都来买五个粘豆包,给七个五毛的硬币。”
我更困惑了:“那不是多给了两块五吗?”
秀英奶奶的眼睛突然湿润了:“九五年,我生病住院,他把家里积蓄都花光了。出院后我想继续卖粘豆包,他说现在物价涨了,该卖一块五了。其实那时候成本就要一块二,赚不了几个钱。他就每天来买,故意多给两块五,说是帮我攒着,怕我再生病...”
她的手轻轻摸着那个铁盒子:“这盒子里的硬币,是他给我攒的保命钱。二十七年了,一天都没断过。”
灶上的粘豆包还在冒着热气,那香味弥漫在整个小院里。我突然明白,这巷子里的150块爱情,说的不是钱,是五十年每天不变的五个粘豆包,是二十七年每天多给的那两块五,是铁盒里沉甸甸的五毛硬币。
临走时,秀英奶奶非要送我两个粘豆包。我咬了一口,豆沙馅甜得恰到好处。回头看见她又坐在了小凳上,继续包着新的粘豆包,阳光透过槐树叶洒在她花白的头发上。
走出巷子时,我又遇见了那个择韭菜的大爷。他抬头问我:“见到秀英了?她那故事啊,这条街上的人都晓得。”我点点头,心里暖烘烘的。在这物价飞涨的年代,居然还有人用五毛钱五毛钱地,存了二十七年的爱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