穆林小粉灯一条街,穆林粉色灯火小巷
要我说啊,每个城市都有那么几条说不清道不明,却又让人心里痒痒的老街。穆林小粉灯一条街就是这么个地方,白天从那儿经过,你大概只会注意到略显陈旧的骑楼,还有那些慢悠悠下棋的老人。可只要天色一暗,街景就全变了。
我第一次认真打量这条街,还是去年夏天陪个外地朋友闲逛。他指着那一排笼罩在柔和光晕里的店铺门脸,挺好奇地问我:“你说,这穆林粉色灯火小巷里头,到底都卖些什么呀?”我一下子被问住了。是啊,这条街名气不小,可我们本地人似乎也从没深究过。
光晕里的日常风景
后来我偶尔会特意绕道从那儿走。慢慢发现,这条街的妙处,就在于它那种奇特的日常感。晚上六七点钟光景,各家店铺门口那标志性的穆林小粉灯就一盏接一盏地亮了起来。那光不算亮堂,是那种暖暖的、带点橘调的粉,柔柔地洒在柏油路上,把整条街都罩在了一种挺温馨的氛围里。
店铺嘛,其实杂得很。有开了二十多年的老式理发馆,老师傅还在用着那种需要手动调节的理发椅;隔壁可能就是家专修各种老物件的铺子,从收音机到皮鞋,老师傅啥都敢接;再往前走走,或许会飘来一阵炖肉的香气,那是某家家庭小炒已经开了火。所以说,这条街跟很多人心里想的那种“特殊”地方,还真不太一样。
我印象挺深的是有一回,在个修表摊子前站了会儿。摊主是位头发花白的大爷,就坐在一盏小粉灯底下,鼻梁上架着个寸镜,正小心翼翼地摆弄一块老上海表的机芯。那副专注的神态,跟窗外朦朦胧胧的粉色光晕搭配在一起,有种说不出的和谐。好像这条街的节奏,天生就应该是这么慢的。
招牌背后的故事
有次跟一个常在这条穆林小粉灯一条街摆夜摊卖糖水的大姐聊起来。她一边给我盛一碗冰冰凉凉的绿豆汤,一边笑着跟我说:“你别看我们这灯颜色怪暧昧的,早些年啊,就是为了省电又显眼!那会儿普通的白炽灯泡贵,这种带颜色的反而便宜,也不知谁家开头用了,大家觉得挺好,就都跟着装上了。”
她这话让我愣了一愣。原来这笼罩着整条街的神秘色彩,最初的起因竟然这么实在,就是为了省几个电钱。这倒让我对这条街多了几分亲切感。那些笼罩在穆林粉色灯火小巷里的,不是什么传奇,就是普普通通的生活,是街坊邻居们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智慧。
日子久了,这粉红色的光,倒成了这条街的魂。它不像商业区霓虹灯那样刺眼张扬,也不像路灯那样冷冰冰的。它就是那么温存地亮着,像给这条老街,还有街上那些不起眼的营生,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滤镜。
现在要是再有外地朋友问起,我大概会这么跟他讲:抽个晚上,自己去穆林小粉灯一条街走一走呗。别指望能看到什么惊天动地的东西,但那份藏在市井里的温存劲儿,还有那种慢得几乎要停下来的老城气息,恐怕在别的地方,还真不容易感受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