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兴耍女娃,嘉兴玩女娃
这几天刷短视频,老刷到“嘉兴耍女娃”这个话题,底下评论可热闹了。有人说这纯粹是地方上的老话儿,有人觉得这说法听着怪别扭的。我心里就琢磨开了,这个词儿到底是怎么来的呢?
趁着今天得空,我特意去找巷子口的陈爷爷问了问。老人家在嘉兴住了一辈子,对这些老话门儿清。他捧着茶杯慢悠悠地说:“你们年轻人啊,听风就是雨。‘耍女娃’这叁个字,放在几十年前,根本不是现在这个意思。”
老话里的“耍”字另有讲究
陈爷爷咂了口茶,继续道:“我们那时候说‘耍’,就是玩儿的意思。小孩子聚在一块儿跳房子、踢毽子,那叫‘耍子’。‘女娃’嘛,就是谁家的小姑娘。街坊邻居见了面常问,‘你家女娃哪儿耍去啦?’这纯粹是关心孩子去哪儿玩了,透着一股子亲热劲儿。”
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。原来“嘉兴耍女娃”这说法,早先压根儿不带什么别的色彩,就是句挺朴实的本地话。就像北方人说“遛娃”,四川人说“带娃儿耍”一个道理。
那怎么现在听起来味道就变了呢?陈爷爷叹了口气:“这些年啊,有些外地来的朋友听不懂本地话,光从字面上理解,可不就想歪了么。再加上网络上有些人为了博眼球,故意曲解这个词的意思,越传越离谱。”
这让我想起个事儿。去年有个北方朋友来嘉兴玩,听见本地人聊天说“带女娃去南湖耍子”,还以为是什么不好的事情,闹了个大笑话。后来解释清楚了,他才恍然大笑:“原来就是带孩子去南湖玩儿啊!”
说到嘉兴玩女娃这个话题,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的。嘉兴这地方,自古就是鱼米之乡,生活节奏慢,人们性子也温和。周末你去月河历史街区转转,到处都是带着孩子闲逛的家庭。爸爸手里拿着糖画,妈妈牵着蹦蹦跳跳的小姑娘,这副景象,不就是最地道的“耍女娃”吗?
现在的年轻父母,对“嘉兴耍女娃”又有新理解了。他们周末带孩子去梅花洲写生,去西塘坐乌篷船,去乡下采草莓。这些活动,既让孩子玩了,又长了见识。这么看,“耍女娃”这个词儿,倒是越来越有味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语言这东西真是活的。一个词用的人多了,意思慢慢就会变。关键还是看咱们怎么用,怎么理解。要是大家都往正处想,往好处用,老话儿也能焕发新生命。
我在想,也许再过些年,“嘉兴耍女娃”会变成个专有说法,特指那种充满温情的亲子时光。到时候可能还会有“杭州耍女娃”、“苏州耍女娃”呢,都带着各自地方的特色。
语言啊,就像南湖的水,是流动的,是活的。咱们既要记得它原来的样子,也要接受它新的变化。最重要的是,别让好好的本地话,因为误解而变了味。
放下这些想法,我倒觉得轻松了不少。下次再听人说“耍女娃”,我肯定会心一笑——这不就是咱们嘉兴人表达关爱的一种特别方式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