溧阳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,周边200元真情何在
街角巷尾的疑问
路过溧阳老汽车站时,墙根下用粉笔写的一行字突然撞进眼里:"两百块还能找到真心吗?"歪歪扭扭的字迹被雨水泡得发糊,像极了现在人谈起感情时那种将信将疑的表情。
隔壁早餐铺的王婶一边炸油条一边笑:"现在电影院两张票都要一百多咯。"油锅里的气泡咕嘟咕嘟往上冒,她那件洗得发白的围裙上沾着面粉,倒是比很多人的朋友圈来得真实。常来吃早饭的出租车司机老陈插话:"去年拉过个小伙子,在开发区工厂打工,每个月硬要省出叁百块寄回老家。"他摇下车窗弹了弹烟灰,"说是女朋友在县城读师范,得攒钱给她买参考书。"
五金店张老板的账簿倒是另一种答案。他翻着泛黄的账本让我看,几乎每隔几页就有赊账的记录:"李师傅给媳妇买取暖器欠八十,赵姐给孩子攒补习费差一百二...".那些用圆珠笔仔细记下的数字,比很多挂在嘴边的誓言都来得具体。
倒是开发区那家小咖啡馆的留言墙有点意思。便签纸上有人写"攒了叁个月钱带她来看周杰伦演唱会",底下跟了句"演唱会门票两千,她开心的样子无价"。这两行字被心形贴纸圈着,在空调风里轻轻晃动。
菜市场里的算计
南门菜场的水产摊前,听见两个老太太唠嗑。"现在排骨都叁十五一斤了。"系蓝头巾的奶奶晃了晃手里的芹菜,"当初老李追我时,攒了两个月工资买辆永久牌自行车,现在小年轻处对象都看手机转账记录。"
刚下班来买菜的苏大姐接过话茬:"昨天我们家那口子,非要把旧电动车换个新电瓶,说这样接送孩子学钢琴更安全。"她拎着选好的五花肉笑了笑,"这比结婚纪念日发红包强多了。"
菜场尽头修鞋的杨师傅有他的见解。他边给高跟鞋换底边说:"见过太多人鞋跟磨歪了都舍不得换,倒是在商场给对象买千把块的鞋不眨眼。"锥子扎过橡胶底发出沉闷的声响,"你说这200块钱的爱情,到底是贵还是便宜?"
黄昏时分的护城河边,总能看到牵手散步的老夫妻。穿校服的女孩坐在石阶上背单词,偶尔抬头看看在广场上玩滑板的男朋友。他们分享着同一副耳机,矿泉水瓶在两人之间传来传去。
或许答案根本不在那个数字里。就像彩虹蛋糕店总有人买走最后一块提拉米苏,纺织厂的女工会把夜班补贴换成保暖内衣。菜摊老板娘每天留下最水灵的草莓,等高中放学铃声响起——她女儿总会蹦跳着过来,身后跟着那个腼腆的男同学。
夜市亮起灯火时,卖糖炒栗子的大哥哼着走调的情歌。叁轮车上挂着小灯泡,照亮玻璃罩上贴的二维码,旁边还有手写的"叁个月的栗子钱没给"名单。我忽然觉得,那些认真计较着生活的人,反而把200块钱过得比两万块还扎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