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德镇做大活的地方,景德镇陶瓷创作工坊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03:27:33 来源:原创内容

景德镇做大活的地方,这话听起来有点糙,但本地人一听就懂。说的不是别的,正是那些能让人甩开膀子、痛痛快快做陶瓷的作坊。这些地方啊,藏在老街深巷里,机器嗡嗡响,还飘着泥坯特有的土腥气。

拉坯师傅老张的手上全是茧子,他边转着轮盘边念叨:“泥巴这东西啊,你急不得。”他说的做陶瓷,真就是个“做”字——得实实在在花力气。右手扶泥,左手控形,水多了泥塌,力大了坯歪。这手艺活,没个叁年五载摸不出门道。

泥土里的温度

走进任何一间景德镇陶瓷创作工坊,最先抓住你的肯定是那股子生气。不像商场里摆的成品那样光鲜亮丽,这里到处是半成品:架子上晾着刚上釉的坯,墙角堆着待修的素坯,工作台上还留着昨夜打磨的痕迹。有个小姑娘坐在矮凳上,握着刻刀在碗沿勾缠枝莲,那专注劲儿,仿佛全世界的吵闹都与她无关。

你说为什么非得到这儿来?网购不行吗?还真不行。在这儿,你能摸着泥巴从湿软到坚硬的全过程,能随时和老师傅聊两句“釉水该怎么配”,甚至能亲手把做坏的坯子重新揉成泥团。这种体验,隔着屏幕可感受不到。

老张常开玩笑说:“我们这儿就像陶瓷的幼儿园。”可不是嘛,从一团泥巴到能用的器具,每个环节都得精心照料。晾坯时要避开穿堂风,烧窑前得算准升温曲线,开窑那一刻的心情,简直像等着自家孩子出生。

手艺人的固执

在景德镇做大活的地方待久了,你会发觉这些手艺人都有点“轴”。明明可以省事的环节,偏要按老规矩来。比如修坯,电动工具几分钟完事,可他们非得手持铲刀慢慢刮。问为什么,他就给你四个字:“那样不行。”

这种固执,其实是对手艺的敬畏。他们知道机器刮出来的坯体太死板,而手工修坯会留下细微的起伏,正是这些不均匀,让器物有了呼吸感。就像老张说的:“瓷器是活的,你得让它长得自在。”

现在年轻人也爱往这些景德镇陶瓷创作工坊跑。他们带着新点子来,和老手艺碰撞出奇妙的火花。有人把动漫形象画在传统器型上,有人尝试将青花料调出莫兰迪色。老张虽然看不太懂,但总会腾出个角落给他们折腾:“老祖宗的东西,总得有人接着玩。”

傍晚时分,工坊渐渐安静下来。师徒俩对着今天出的窑货品评,哪个釉色烧得正,哪个坯体有点歪。窗台上摆着几个试釉的小片,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。这样的场景,在景德镇再寻常不过,却让人莫名踏实——原来这世上,还有些东西急不得,快不来,必须这么一天天、一遍遍地“做”出来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