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州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学院后街品茶时光
初夏的晨光斜斜洒在邓州女子学院后街的青石板上,空气里飘着若有似无的栀子花香。我推开那家名为"清茗轩"的茶室木门,风铃叮当作响,老板娘正踮着脚擦拭着博古架上的青瓷茶罐。
"还是老位置?"她回头对我笑了笑,手里的抹布没停。靠窗的藤椅边摆着两盆文竹,去年冬天险些冻死,如今又抽出嫩绿的新枝。这条学院后街的茶室开了十几年,送走了一届届扎马尾的女孩,墙上的合影从泛黄到褪色,唯独那套紫砂茶具始终温润。
时光里的茶香
烫杯、投茶、冲泡,看着蜷曲的龙井在玻璃杯中缓缓舒展,我突然想起第一次来这儿的情形。那时刚结束期末考试的午后,同桌女生神秘兮兮地说要带我去个"能让人忘记烦恼的地方"。我们挤在这张方桌前分食桂花糕,她信誓旦旦地说茶能喝出前世的滋味。
现在想想,哪有什么前世今生,不过是年轻的心事需要个安放的角落。就像对面文具店那个总在练书法的老太太说的,茶凉了续水便是,人走了缘分还在。这话当时觉得玄乎,现在倒品出些味道来。
老板娘端来新焙的南瓜子,见我望着窗外发呆,随口聊起前几日校友会的事。"当年总坐墙角背书的那孩子,现在都当妈妈了,带着小娃娃来认门。"她说着指了指柜台边的儿童涂鸦,"瞧,这就是那小家伙画的。"
藏在茶汤里的故事
其实邓州女子学院后街喝茶的传统,早在我们入学前就存在了。据说零叁级有个学姐失恋后在这喝了整夜普洱,后来成了小有名气的茶艺师;一二级的姑娘们曾集资买下茶室整面墙的设计权,那些手绘的茶花至今还绽放在斑驳的墙面上。
最让我惦记的是冬至那天的"猜茶会"。茶客们蒙着眼品六种茶汤,猜对最多的人能赢得老板娘手制的茶点礼盒。去年获胜的是个银发老先生,他笑着说四十年前常在这条街等女友下课。这话让在场几个姑娘偷偷红了眼眶。
玻璃壶中的水又开了,白雾袅袅升起。我往普洱里添了颗红枣,忽然发现枣核在杯底裂开个小小的微笑。或许就像这学院后街品茶时光教会我们的,有些滋味需要慢品,有些故事值得等待。
斜阳西沉时,茶室渐渐热闹起来。叁个穿着练功服的女孩叽叽喳喳讨论着刚结束的形体课,隔壁美术班的姑娘带着写生本来画茶具素描。风铃又响,新来的客人犹豫着要不要试试招牌桂花乌龙——多像当年的我们啊。
老板娘开始给每桌分发新做的茶饼,说是用后街那棵老梨树的花蜜调的馅。窗外有自行车铃叮铃铃掠过,惊起几只麻雀。茶凉了叁分,正好入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