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家口喝茶上课群,张家口茶艺学习交流圈
张家口喝茶上课群,张家口茶艺学习交流圈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特别?第一次听说的时候,我也琢磨了好一阵子。
那是我刚搬来张家口不久,在朋友圈偶然刷到这条信息。当时心里直犯嘀咕:喝茶就喝茶,怎么还和“上课”扯上关系了?该不会是什么神秘组织吧?带着几分好奇,我决定去探个究竟。
初遇茶香
第一次参加活动是在一个飘着细雨的周末。推开茶室木门,暖黄的灯光下,八九个人围坐在长桌前。没有想象中的严肃课堂,反倒像老朋友聚会。组织者王老师是个四十出头的大哥,正不紧不慢地烫着茶杯。“来得正好,水刚滚。”他抬头笑道,顺手递来一只温热的品茗杯。
那个下午,我们尝了叁款不同的普洱。王老师一边泡茶,一边聊着茶叶背后的故事——哪座山的茶气足,哪年的雨水好,怎么从茶汤颜色判断发酵程度。他说话慢悠悠的,像壶里徐徐升起的水汽。我原以为会很枯燥,没想到听着听着就入了神。
最让我意外的是,这里没人正襟危坐。旁边的大姐会突然插话:“哎,这茶和我去年在云南喝的有点像!”对面的大学生忙着拍照记录茶叶舒展的过程。偶尔有人来晚了,自己搬个凳子挤进来,自然得像是回了家。
茶汤里的学问
去了几次后我才明白,这个张家口喝茶上课群的魅力,恰恰在于它把学习融进了生活。说是“上课”,其实更像是在品茶过程中,不知不觉涨了知识。
记得有次聊到水温对茶的影响,王老师直接拿来两个壶同时泡。“你们自己对比看看。”他眨眨眼。左边85度的水泡出的龙井鲜爽甘醇,右边沸水冲的却泛着苦涩。这种“喝得见”的学问,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直观。
慢慢地,我也能分清香氛里的兰花香还是桂花香,懂得观察叶底判断茶叶品质。这些细碎的知识,都是在一次次举杯闲聊中积累起来的。群里有个退休教师说得妙:“咱们这儿啊,是用舌尖读书,用茶杯写字。”
现在这个张家口茶艺学习交流圈越来越热闹了。上周末还有位茶农专程从南方过来,带来刚炒制的新茶。我们围着炭炉,看他现场演示传统制茶工艺。茶叶在锅里噼啪作响,满室生香,那场景至今难忘。
前几天又来了几个新人,和我当初一样满脸好奇。王老师依旧不紧不慢地烫着杯子:“来得正好,水刚滚。”这句话,仿佛成了圈子里最温暖的暗号。
窗外的梧桐叶快落尽了,茶壶又咕嘟咕嘟地响起来。在这个北方的城市里,因茶而聚的我们,正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对于温暖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