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同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俗称的类似称呼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10:34:10 来源:原创内容

地名背后的民间记忆

在大同大学城附近溜达,你可能会听到老住户或学生们提起“炮楼”这个称呼。?说实话,第一次听见这名字我也愣了——这年头哪来的炮楼?后来跟几个蹲在墙根晒太阳的大爷闲聊才搞明白,原来指的是那片红砖外墙的老式筒子楼。这些楼房方方正正,窗户排列得像麻将牌,灰扑扑的墙面上留着雨水冲刷的深色痕迹,远远望去确实有点像战争年代留下的碉堡。

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称呼特别有意思,既不是规划局定的名称,也不是开发商打出的广告。就像北京胡同里的“大裤衩”,上海人口中的“猪腰子楼”,老百姓总能用最形象的比喻给建筑安上花名。有次路过听见两个外卖小哥对话特别逗:“8号楼在哪儿啊?”“就炮楼最矮的那栋!”你看,连导航都不用,本地人都懂。

其实在炮楼周边两公里范围内,还散落着好些类似的民间称呼。靠近小吃街的那排蓝色屋顶板房,学生们管它叫“蓝堡”;而西侧那片总飘着烧烤烟雾的矮房区,在地图上标注的是“学府巷”,但大伙儿背地里都叫“烟雾巷”。这些鲜活的名字比正经路牌更容易被记住,仿佛带着油烟味和烟火气。

绰号里的生活轨迹

记得有回去烟雾巷买煎饼,摊主大姐边摊鸡蛋边唠嗑:“你们学生娃就爱瞎起名,我们这巷子营业执照写的可是文明街区!”说着自己先笑了。确实,傍晚时分这里总是热热闹闹的,炒锅滋啦声混杂着学生们的说笑,铁板上的油烟袅袅升起,把整条巷子罩在温暖的雾霭里。

在这些俗称里最能感受到生活痕迹的,要数“考研楼”这个叫法。炮楼群最里侧有栋特别安静的居民楼,很多准备考研的学生合租在那里。凌晨叁点还能看见几扇窗户透出台灯的光晕,阳台上晾着的衣服混着参考书的气味。有学生告诉我,在这复习特别有氛围,“就像整个楼都在陪你挑灯夜战”。

不过这些民间称呼正在慢慢消失。去年“蓝堡”拆除改建停车场时,不少毕业多年的学生特意回来拍照。那个总穿着褪色工装的修车铺老板,临走前在墙上写了句“江湖再见”,现在想想还挺唏嘘的。城市发展就像潮水,不断冲刷着这些充满体温的地标。

或许某天当炮楼也改建成玻璃幕墙的商务楼,这些带着泥土味的称呼就会变成相册里的老照片。但至少现在,当你听见有人说“炮楼下的麻辣烫”“烟雾巷的炒河粉”,还能循着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坐标,找到藏在高楼大厦褶皱里的市井温情。这些俗名就像城市皮肤的褶皱,记录着最真实的生活印记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