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银那里有站小巷的,白银那边有站小巷的
这事儿得从去年夏天说起。那天我正好去白银办点事,本来导航导得好好的,结果前面修路,只能绕道走。七拐八拐的,就钻进了一片老城区。
你说怪不怪,我明明是个外地人,可一进那片巷子,嘴里就下意识地念叨着“白银那里有站小巷的”。这调调,像极了小时候听家里老人说话的口吻。巷子不宽,两边是有些年头的砖房,墙缝里都探出青苔来。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晾衣绳上的白衬衫晒得晃眼。
巷名里的老故事
我放慢车速,摇下车窗。正好看见个坐在马扎上择菜的大妈,就探出头问路。大妈特热情,操着地道的白银口音给我指:“往前头走,看见个红铁门就往右,那边有站小巷的,好走!”她这话一出来,我忽然就愣住了——这不就是我一直念叨的那个说法吗?
后来跟大妈聊起来才明白,原来这“站小巷”的说法,在当地老人嘴里传了好几代。意思是那些不太起眼、但一直立在原处的小巷道。你说它窄吧,确实窄,两辆电动车并排都费劲;可你说它没用吧,住这儿的人天天都打这儿过,买菜、送孩子、倒垃圾,哪样离得开这些巷子?
我索性把车停到路边,下车慢慢走。脚下的青石板被磨得光亮,墙角的水龙头还在滴滴答答。有个大叔正踩着梯子换灯泡,见我路过,还特意停下活儿给我让路。这让我想起大妈说的另一句话——白银那边有站小巷的,说的可不只是路,更是这种几十年不变的邻里情分。
走着走着,看见几个小孩在巷子深处踢毽子,毽子毛都秃了半边,可他们笑得那叫一个开心。这场景,突然就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奶奶家过的暑假。那时候没有手机平板,一条巷子就是整个游乐场。现在城里到处是高楼大厦,反倒难得见到这样自在的场面了。
说来也巧,我在巷口杂货店买水时,又听见老板娘跟人打电话:“你就到白银那边有站小巷的找我,对,就老地方。”这话说得那么自然,仿佛全世界都知道这个地标。其实啊,这些站小巷的,在地图上根本找不着,可活在当地人心里,比什么导航都准。
那天我在那儿转悠了整个下午。看见骑叁轮车收废品的老爷子,车把上挂着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唱着秦腔;看见刚下班的女人,车篮里装着顺路买的豆腐和青菜;还看见趴在门墩上打盹的花猫,尾巴有一下没一下地甩着。这些零零碎碎的日常,拼凑起来,反倒比那些景点更让人记得住。
天色渐晚,我该走了。发动车子前,我又回头看了眼这片老巷子。夕阳光里,那些斑驳的砖墙、交错的电线、飘着的炊烟,都镀了层金边。我想,或许再过些年,这些巷子也会拆掉改建吧。但至少现在,当有人问起“白银那里有站小巷的”时候,还有这么个地方,能让记忆有个落脚处。
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,我们总在追逐新鲜的东西,看新的风景,逛新的商场。可有时候,真正让人安心的,反倒是这些几十年不变的“老地方”。它们不声不响地站在那里,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常,这大概就是“站小巷”最珍贵的地方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