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安300元左右的巷子,北安巷子300元上下
北安这个小城啊,总有些不起眼的角落藏着故事。那天我骑车拐进一条窄巷,墙皮斑驳得很有味道,青苔顺着墙根蔓延。巷口杂货店老板正眯眼听收音机,我顺口问了句这儿房租多少,他伸出叁根手指:“叁百左右就能租个小单间。”这话让我愣住了——现在哪儿还能找到这个价位的房子?
这条北安300元左右的巷子,像被时光遗忘的角落。晾衣绳横七竖线地挂着衬衫背心,二八大杠自行车斜靠在墙角,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煤球味儿。住叁楼的李奶奶说,她在这住了四十年,以前家家户户都认识,夏天端碗面条就能串门聊半宿。她阳台那盆茉莉花开得正旺,香气能飘到隔壁院子。
往巷子深处走,景象渐渐不同。另一头的自建房新些,墙上还贴着灰色瓷砖。刚下班的小王正在摩托车上解头盔,他说租这里就是图便宜,月租叁百出头,虽然卫生间得去楼道尽头,但至少有个落脚的地方。他屋里最显眼的是那张折迭桌,上面堆着自考教材。“攒够钱就搬电梯房”,说这话时他眼睛亮了一下。
巷子里的日与夜
清晨六点,送奶工的自行车铃铛清脆作响。七点以后,脚步声此起彼伏,上班的、买菜的、送孩子上学的,窄巷顿时活了过来。傍晚则是另一番光景,厨房飘出炒菜香,电视机声音从窗户漏出来,偶尔还有夫妻拌嘴声。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,反倒让人心里踏实。
老住户赵师傅在巷尾修了二十年鞋,他的工具箱比我年纪都大。我问他为什么不去临街店铺,他一边给皮鞋上线一边说:“这儿多好,街坊都熟,下雨天还能帮邻居收衣服。”他补双鞋只收五块钱,说够买俩包子就行。这种人情味儿,在别处早买不着喽。
不过话说回来,北安巷子300元上下的租金确实带来不少实际问题。洗澡得用塑料桶接水,冬天得裹着棉袄跑去公厕,雨季屋里泛潮,被子都能拧出水。可奇怪的是,住这儿的人很少抱怨,反而有种认命的豁达。也许对于暂时落脚的人来说,这不过是个过渡;而对留守的老人来说,这里装着他们全部的人生。
最近巷口挂上了拆迁公示,红印章格外刺眼。李奶奶每天都要在公示前站会儿,赵师傅开始整理他那些修鞋家当,小王则在网上查更便宜的出租信息。傍晚时分,我看见几个老人坐在马扎上摇扇子,他们沉默地望着巷口来来往往的人,眼神里有种说不清的东西。
斜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斑驳的墙面像褪色的老照片。我不知道这条巷子还能存在多久,但相信即使某天变成废墟,对于它的记忆也会留在很多人的梦里。那些为生活奔波的身影,那些在狭小空间里依然认真过日子的人们,他们让这条普通的巷子变得不再普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