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阴哪有站小巷的地方啊,江阴哪里有站小巷的地方
这几天在江阴老城区转悠,总听见有人嘀咕那句熟悉的问话:江阴哪有站小巷的地方啊?说真的,每次路过人民路那片老巷子,都能看见几个中年人站在巷口张望,手里攥着手机来回划拉。
西门汽车站后头那片巷子更是热闹。下午四点光景,穿工装的大叔和拎菜篮的阿姨在巷子里的便民点排队,队伍能拐叁个弯。有个戴安全帽的大哥边擦汗边念叨:"这巷子绕得我跟走迷宫似的,刚才导航都卡壳了。"
巷子里的市井烟火
忠义街南段有家开了二十年的修鞋铺,老师傅的马扎旁边总搁着搪瓷缸。我上次去补鞋带,听见两个老阿姨在摊位前唠嗑:"现在这些年轻人啊,开口就是江阴哪里有站小巷的地方,要我说啊,得先学会认这些老铺面的招牌。"确实,那些新装的尝贰顿灯箱虽然亮堂,反倒不如老招牌的毛笔字好认。
青果路拐角的报刊亭现在兼卖糖炒栗子,老板在窗口贴了张手绘地图。有次看见个姑娘对着地图比划半天,犹豫着问:"师傅,我找那个...就是很多人站着等活的巷子..."老板头都没抬:"往前走看见红砖墙右拐,注意避开叁轮车。"这对话简直像在对接头暗号。
要说最让人感慨的,还是中山公园对面那条背街。傍晚时分,放学的小孩在石阶上跳格子,送外卖的小哥侧身从人缝里穿过,刚下班的人们站在电线杆下边刷手机边等人。有个大姐扯着嗓子打电话:"你到哪儿了?就在卖桂花糕的摊子后面嘛!"这场景让人忽然觉得,或许大家寻找的不仅是某个地点,更是这种热气腾腾的生活劲儿。
记得去年冬天在杏春街,有个老爷子坐在自家门槛上剥豆角,看我原地转了叁圈,慢悠悠开口:"找地方?这巷子七拐八绕的,我住了六十年还经常走岔。"他指着墙角的牵牛花说,"认准这些花盆,比看门牌号管用。"后来我发现,每条巷子都有这样的标记——可能是井盖上的粉笔字,也可能是屋檐下挂着的鸟笼。
现在城市改建得快,有些老巷子拆了围挡,但那些站在巷口树荫下的人还在。他们照样凑在一起看下棋,照样在杂货店门口支桌子打牌。有次听见两个年轻人争论导航定位不准,旁边摇蒲扇的大爷突然插话:"你们说的那个地方啊,得从消防栓那个口子进去。"看来在这片街坊里,始终藏着比电子地图更鲜活的指引。
黄昏时分的虹桥路特别有意思,夕阳把巷口的梧桐树影拉得老长。那些刚找到地方的人们站在光影里打招呼,声音带着如释重负的轻快。卖卤味的大嫂掀开锅盖,蒸汽混着香气漫过斑驳的墙面,这时候会觉得,这些弯弯绕绕的巷子,到底还是把大家都牵到了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