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安100米内学生约,武安百米学生相约
武安这座小城,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。每到放学时分,学校周围一百米内总是格外热闹。穿着校服的学生们叁叁两两聚在一起,有的在讨论作业,有的在分享零食,还有的干脆就站在路边聊着今天的趣事。这种“武安100米内学生约”的场景,已经成了小城独特的风景线。
昨天下午四点半,我路过武安小学门口,正巧看到几个孩子站在梧桐树下。“明天带跳绳来呗”,一个扎马尾的女孩说道,“我知道有个地方特别适合跳皮筋”。旁边戴眼镜的男生推了推眼镜:“那放学老地方见?”他们说的“老地方”,其实就是校门口往右拐的那个小广场,那里总是聚集着不少等待家长的孩子。
百米内的约定
说来也怪,学生们似乎都默认了一个规矩——见面相约基本不会超过学校百米范围。可能是这个距离既安全又方便,家长放心,孩子们也自在。我常想,这大概就是“武安百米学生相约”能形成风气的原因吧。校门口的奶茶店老板说,每天这个时间段,总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在店里交换漫画书,或者商量周末要去哪里写作业。
有个初中小姑娘告诉我,她和好朋友每周叁都会在文具店门口碰头,互相检查英语背诵。“要是约远了,妈妈肯定不答应”,她眨眨眼,“在这里既能完成学习任务,又能和好朋友说说话”。
这种约定看似随意,却意外地培养着孩子们的时间观念和守信意识。毕竟,在这么近的距离内爽约,第二天在学校见面可就尴尬了。而且大家心照不宣,超过百米范围的邀约,往往需要更正式的安排,还要经过家长同意。
现在很多家长也发现了这个现象。有位每天来接孩子的妈妈说,她反而鼓励孩子参与这样的相约:“在视线范围内活动,既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,又不会太让人担心”。说着她指了指不远处正在分享课外书的两个男孩,“看,他们上星期约好要交换《草房子》读,这不就准时带来了”。
不过这种相约也面临新挑战。随着智能手机普及,有些孩子开始沉迷线上游戏,线下相约的次数似乎在减少。但令人欣慰的是,仍有很多学生选择面对面交流。就在上个周五,我还看见十几个中学生自发组织在广场角落练习街舞,他们说这是在实践“武安100米内学生约”的传统——只不过内容从跳皮筋变成了跳街舞。
黄昏时分,夕阳把校门口的柏油路染成金色。陆续有家长来接孩子,而那些完成了“相约”的学生们也满足地挥手道别。看着他们远去的身影,我突然觉得,或许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百米相约,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这座小城下一代的交往方式。明天放学时,校门口肯定又会响起那些熟悉的对白:“明天还在这儿见?”“好呀,老地方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