庐山哪个巷子有姑娘,庐山何处巷中有女子
庐山哪个巷子有姑娘?这个问题要是现在问出来,估计会招来不少异样的眼光。但你要是翻开泛黄的地方志,或是听山里老人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慢慢讲,就会发现这问题背后藏着另一种意味。
前些年去庐山采风,住在牯岭街附近的老客栈里。傍晚散步时遇到一位摇着蒲扇的老人,我随口问起这话,他眯着眼笑了:“你这是把‘姑娘’听窄喽。”他伸手往山坳里一指,“我们这儿管流泉飞瀑都叫姑娘——叁迭泉是大姑娘,秀气又壮实;黄龙潭是二姑娘,藏在深闺人难识。”
巷子深处的叮咚声
第二天循着老人的指点往山里走。石板路越来越窄,两旁是长着青苔的院墙,这大概就是庐山特有的“巷子”了。转过一个弯,忽然听见叮咚声,像谁在拨弄古筝。紧走几步,眼前豁然开朗——一道山泉从石缝里涌出,在阳光下闪着碎银般的光泽。当地人说这叫“玉帘泉”,果然像一串串珍珠挂在崖壁上。
住在附近的茶农老周正蹲在泉边洗茶壶。他说这泉水泡云雾茶最好,然后叹了口气:“现在年轻人都在问庐山哪个巷子有姑娘,却没人愿意停下脚喝口茶。”他指向云雾缭绕的山谷,“那不都是庐山的姑娘么?会唱歌,会跳舞,春天满山杜鹃是她的头花。”我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老人家说的“姑娘”,是这山的魂儿。
另一种“巷中有女子”
在庐山住到第五天,我又发现了另一种“巷中有女子”。那是在大林路附近的一条小巷里,几位银发老人坐在竹椅上绣鞋垫。八十岁的李奶奶手法娴熟,针线游走间,庐山云雾就在布面上活了起来。“我十八岁嫁到庐山,在这巷子里绣了六十年。”她说话时头也不抬,针脚依然细密。
她们绣的鞋垫图案,有含鄱口的朝阳,有如琴湖的波纹,还有不知名的小野花。游客经过时总会驻足,有人掏出手机拍照,有人轻声问价。但老人们不在乎卖不卖得出去,就像旁边民宿老板说的:“这些阿婆才是庐山真正的姑娘,从青丝到白发,把一辈子绣进了这山里头。”
临走前又遇到摇蒲扇的老人,他正在古树下听戏。收音机里放着《天仙配》,咿咿呀呀的唱腔在山风里飘荡。“明白了吧?”他眯着眼说,“庐山何处巷中有女子?飞泉是姑娘,古树是姑娘,绣花的阿婆也是姑娘。这山啊,从来就不缺姑娘,缺的是看懂姑娘的眼睛。”
是啊,或许我们该换个问法了。不该问庐山哪个巷子有姑娘,而该问:在哪个巷子,我们能遇见心里还装着山水的自己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