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宝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,灵宝巷中何处寻爱情
灵宝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?这个问题最近总在我脑子里打转。那天路过巷口的奶茶店,看见一对小情侣共用一根吸管,笑得比奶茶还甜,我就忍不住琢磨起来。
要说这灵宝巷啊,青石板路走了上百年,墙角的牵牛花开了又谢。李奶奶每天下午准时坐在门槛上择菜,她说年轻时总在巷尾槐树下等心上人下工。现在槐树更粗了,树荫里还留着他们刻的名字。“那时候等个人啊,连个手机都没有,全凭心照不宣的默契。”她手里的韭菜一折一断,动作利落得像在剪断旧时光。
寻常日子里的温存
巷子中段的烧饼铺,凌晨叁点就亮起灯。王师傅揉面时,媳妇就在旁边调芝麻酱。有回我赶早班车,正撞见王师傅轻轻掸掉媳妇围裙上的面粉。“二十年了,她调的酱料永远最对味儿。”炉火映得他额头发亮,那分明是幸福的油光。刚出炉的烧饼烫手,他们总会默契地给客人包两层纸——这份体贴,大概就是爱情本来的样子。
修鞋摊的张叔更有意思。每天收摊前都要去对面花店转悠,有时带支玫瑰,有时就站着聊两句。有街坊打趣他:“老张,直接表白算了!”他搓着满是老茧的手笑:“都这岁数了,说那些干啥。”可上周终于看见他俩并肩坐在摊前修一把伞,伞面是蓝底白花的,像把整个天空都撑在了手里。
灵宝巷中何处寻爱情?其实它早把答案写在每个晨昏交替里。晚风起时,谁家窗口飘出糖醋排骨的香气,准是妻子记得丈夫今天要加班。晾衣绳上并排挂着的衬衫和碎花裙,在夕阳里轻轻相碰,像在说些只有风能听懂的情话。
连巷子里的流浪猫都成双成对。那对橘白相间的猫总爱蜷在书店屋檐下,店员小姑娘给它们取名“年糕”和“汤圆”。有次看见它们互相舔毛,小姑娘忽然红了脸,转头对同事说:“咱俩要是也能这样互相照顾就好了。”现在常看见她俩一起整理书架,一个踮脚取书,一个在下面稳稳扶着梯子。
黄昏时分最是动人。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像归巢的燕子,而老人们慢慢踱步,银发在夕照里变成金箔。他们习惯性地牵着手,尽管那双手已经牵了半个世纪。不需要说什么,前头飘来的桂花香,身后拉长的影子,都是岁月写给爱情的长诗。
想起前些天在巷子深处看见的场面:旧书店老板正给妻子读诗,用的是软糯的江南口音。妻子患了眼疾,他就每天念两页书给她听。那天念到“春风十里不如你”,妻子抿嘴笑了,眼角的皱纹像盛开的菊花。书架间弥漫着旧纸张特有的沉香,那味道比任何香水都持久。
所以你说灵宝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?它不在什么惊天动地的誓言里,倒是藏在王师傅多包的那层油纸中,藏在张叔修了叁次都不肯收钱的伞骨里,藏在每天准时亮起的灯火中。你若来灵宝巷,别只顾着看风景,要留心听——听见洗衣声、炒菜声、笑语声,这些寻常声响里,藏着人间最真实的浪漫。